山中答俗人

[ 民間故事 ]

李白是我國最為偉大的詩人之一,這主要由於他那數量眾多的詩歌被歷代讀者眾口傳誦的緣故;而且他詩歌裡有著大量的至今仍活躍在人們口頭的成語,如表示另有一種境界抑或形容某地風景引人入勝的詞彙——“別有天地”等等,即屬於這種情況。

  這見於《李太白集》的成語出處,若根據詩歌體式,那它還不屬於“近體詩”,而只是“七言古絕”;這首題為《山中答俗人》的全篇雲: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根據一般說法,他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因罪遷居到了西域,詩人便出生在當時屬於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此後,他在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一帶)的青蓮鄉長大。

  太白年輕時就仗義疏財,喜愛劍術,尤其擅長寫詩作賦。在25歲那年,他便開始辭親遠遊。詩人身佩長劍,很愛為人打抱不平。他行蹤所至,如現在的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東、河南等地,都留下了許多光輝燦爛的詩篇。而且隨著遊歷經驗的日趨豐富,他想要替國家和自身幹一番事業的志向也越益清晰了。然而詩人雖然抱負不淺,而且才能出眾,但當時那黑暗的官場和醜惡的社會現實,跟他這光明磊落的胸懷和正直不屈的性格卻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這就註定了太白難免失意,以至於他此後十多年“迄無成就”。

  但俗話說,只要是黃金它就註定要發光的。在42歲那年的李白,得到深受玄宗器重的秘書監賀知章等人的推薦,他便獲得了皇帝召見,這使他的非凡才能轟動一時。此後他還贏得了所謂玄宗親手調羹、楊貴妃磨墨、高力士脫靴等一系列恩寵有加,其他文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榮幸之事。只是當時玄宗一心以追求奢侈淫樂為事,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了;從明裡說,玄宗只是希望太白做個清客之類的御用文人,供他使來喚去而已。這當然是生性孤高傲岸的太白所不願乾的,而且這跟他一心要建功立業的抱負也大相徑庭。後來又由於宰相楊國忠、宦官高力士的共同排擠,他遂逐漸失去了玄宗對他的信任。

  而太白終於看清玄宗確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後,又擔心將要受到奸臣的迫害,他便主動要求離開朝廷;而玄宗則允許他擁有一些特權,並賞賜給他一些金帛,就這樣讓他走人了。所以,歷史上著名的所謂“放金還山”,說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在離開京城長安後,太白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漫遊生涯。在這過程中,他一邊盡情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一邊結交一些確有學養的詩人朋友,甚至是善良的普通老百姓。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他的詩集裡仍能讀到大量充滿著新鮮活力的好詩的緣故。另一方面,詩人也結交一些軍界人物,以便讓他在有生之年再次為國出力,但從此後的遭遇來看,他卻實在是得不償失。

  在人生路途中遭受到了諸多挫折和磨難的詩人李白,加以一些朋友就是仙道中人,他自然便產生了求仙訪道的思想,以便能逃離那黑暗的現實生活,去追求那美妙但不無虛幻的人生。《山中答俗人》一詩便正是他這種心境下的絕妙反映。因為現實畢竟太渾濁、黑暗了,而到了碧山之上的詩人,自然就獲取了別有天地的感受。相對桃花流水這般使人心曠神怡的美好境界裡的事物,大詩人能不莞爾微笑麼?因為這時候,詩人心裡該是多麼地悠閒呀,儘管這並不是大詩人早年的本意所在。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