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成語,來源於東漢鄭玄的《詩譜》序,原文是:“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通篇明。”隋朝的王通也說過:“舉一綱,眾目張;弛一機,萬事隳。”
綱,是網上的總繩。目,是網眼。提起網上的綱繩,許許多多網眼就會全都開啟,這叫做“綱舉目張”。比喻幹任何事情,只要抓住它的關鍵,其餘環節便能隨之帶動起來。
綱和目的關係,也可用提要、摘錄之類的參考書籍來說明。這類參考書,往往既有扼要的大綱又有詳盡的細目,便於索綱引目。如宋代學者朱熹根據司馬光的一部史書《通鑑》編成一套參考書,就叫《通鑑綱目》;明朝李時珍編訂的中草藥典《本草》,就叫《本草綱目》。
同時,人們比喻凡事能抓住要點,就叫“提綱”,與另一個同義詞“挈領”組合而成為成語“提綱挈領”,意思也就是抓到了要領。挈,提趕來;領,衣領。挈領,就是抓住了衣服的主要部分。《荀子》:“若挈裘領,屈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好比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個指頭勾住領子抖一抖,無數的毛就都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