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

[ 成語故事 ]

“剛愎”,個性太強、驕傲暴戾的意思。《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載的一段故事中說道:“先縠剛愎不仁。”故事是這樣的:

先縠是春秋時晉將,在一次晉楚戰爭中,因為不聽統帥的命令,擅自行動,結果使晉軍吃了大敗仗(參看“名列前茅”)。當時,楚軍本已開始撤退,晉軍統帥荀林父和其他將領們判斷敵情、分析形勢後,也認為不宜輕率進兵,這場敗仗本可避免。而先縠卻悄悄地帶著自己的部隊支追擊敵兵。荀林父發覺後沒有辦法,只得下令全軍前進。楚軍聽說晉軍追來了,大夫伍參主張回擊,令尹孫叔敖則不想打,命令兵馬繼續南撤回國。伍參便直接去對楚莊王說:“為什麼不打呢?您看,荀林父新任中軍主將,威信不高,令出不行。而‘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根本不聽命令。其餘將領也意見不一,部下無所適從。這一仗打下來,我軍必勝,晉軍必敗!”楚莊王聽了伍參的話,便叫令尹孫叔敖傳令:停止撤退,回師北進,給晉軍以打擊!結果,晉軍果然大敗。(參看“困獸猶鬥”)

“剛愎”一語常常和“自用”連用在一起,因為“剛愎”的人往往“自用”。《金史·赤盞合喜傳》說:“性剛愎,好自用。”自用,是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而輕舉妄動的意思。《中庸》說:“愚而好自用。”《尚書仲虺之誥》中說:“好問遇裕,自用則小。”《左傳·桓公十三年》也有一段說到莫敖屈瑕“自用”的故事:

“莫敖”,楚國官名。那是春秋時楚武王時代,莫敖屈瑕率領大隊楚軍,去征伐附近一個小國羅國。出兵那天,大夫鬥伯比參加送行,回來時,在路上對他的馬車伕說:“這次出征,莫敖必敗。你看他趾高氣揚,那股狂妄的勁兒!”原來,在此以前,屈瑕曾在另一小國鄖國的蒲騷地方打過一次勝仗。因此他驕傲起來了。於是,鬥伯比去對楚武王說:“趕快給莫敖屈瑕增加援軍吧,否則打不了勝仗!”楚武王,想仗還沒打響,怎麼便要增援?況且,可以用來出征的部隊幾乎都帶走了,鬥伯比又不是不瞭解,他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楚武王不明白,就問夫人鄧曼。鄧曼思索了一番說:“大夫鬥伯比所說的話,主要用意恐怕不在於‘增援’,而是告訴您:莫敖屈瑕這次要吃敗仗。的確,莫敖由於蒲騷之役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將自用之,必小羅’(將要自以為了不起,不聽勸告而小看羅國)。……”楚武王趕緊派人去追屈瑕,叫他務必虛心謹慎,可是來不及了,沒有趕上。而這時,屈瑕正在號令全軍:“不得亂提意見,違者處斬!”部隊紀律又很鬆弛,亂七八糟地過了鄢水。剛剛逼近羅國,就被羅國和盧戎國的軍隊奮勇夾攻,打得個落花流水,狼狽而逃。屈瑕就在這次戰爭中自殺了。

“剛愎自用”這句成語,和驕傲自負的意思相仿。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綱舉目張
下一篇: 干卿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