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中的《九辯》,據說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宋玉的作品。宋玉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學生,他因為老師屈原的一片忠誠,而得不到楚王的作信任,還被放逐到外地去,心中非常同情,也非常不平。於是寫了《九辯》。(參看“虎狼之國”)
有人說,“九辯”就是“九遍”的意思。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還不如說“九篇”更明確些。它的第五篇裡有這麼兩句道:
圓鑿而方枘兮,
我固知其鉏鋙而難入!
用木料製作器具時,鑿出的卯眼,叫做“鑿”;削成的榫頭,叫做“枘”。鑿和枘的大小形狀必須完全一致,才能合適地裝配起來。《程子語錄》說:“枘鑿者,榫卯也;榫卯圓則圓,榫卯方則方”。如果卯眼是圓形的(圓鑿),榫頭卻是方形的(方枘),那麼,“圓鑿而方枘”,當然“鉏鋙而難入”了。
《九辯》的作者用圓鑿方枘這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屈原遠大的政治見解,同那般讒佞小人的鼠目寸光必然是無法投合的。
後來,比喻雙方意見不合,不能相容,就叫“枘鑿”或“鑿枘”。作為成語,一般都習慣地說成“方枘圓鑿”。《文選》注:“若鑿圓穴,斫方枘納之,必參差不可入。”《史記·孟子傳》說:“持方枘欲納圓鑿,其能入乎?”《顏氏家訓》作“方底圓蓋”:“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有句俗語道:“丁是丁,卯是卯”(丁,同“釘”,即榫頭;卯,即卯眼),也是用枘鑿作比喻的。不過含義與“枘鑿”不同。它是形容辦事認真,絕不馬虎,好比榫頭和卯眼,不能有一點兒差錯。《元曲·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要說個丁一卯二,不許你差三錯四。”
上述《九辯》中的“鉏鋙難入”,也是一句成語,與“方枘圓鑿”或“圓鑿方枘”一樣,形容不一致、不協調。“鉏鋙”,同“齟齬”,即意見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