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之無

[ 成語故事 ]

唐代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字樂天,下邽(今陝西渭南縣)人。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新唐書·白居易傳》說:“其生始七月,能展書,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不差(他剛生七個月,就能翻書,保姆教他指認‘之無’兩字,上百次都沒錯)。”這個故事,歷代相傳,叫做“白居易一歲識之無”。其實還不到一週歲,話還不會說,怎麼就能識字呢?白居易在寫給無稹的一封長信裡,自己這樣寫道:

“僕(我)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之’字、‘無’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預設,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

這段自述,比較明白。乳母抱著小白居易,常在書屏前玩,有人指著書屏上的“之”字、“無”字叫他認,也不過玩兒。當時雖然還不能念出字音,但是,玩了多次後,慢慢地他也能分別記住,並能辨認了,這是有可能的。

元稹給白居易的作品集《白氏長慶集》所寫的序言中,也曾提到白居易幼時就能認識“之無”二字的事,他說:

“樂天始言,試指‘之、無’二字,能不誤。”

這和白居易自述的“口雖不言,心已預設”似乎又略有不同。

這個問題,且不去研究它。反正“白居易一歲識之無”的故事確已流傳千年了。人們因為“之、無”二字本是最普通的常用字,而且不滿一歲的孩子都能認識,所以形容一個字也不識的文盲,就叫做“不識之無”或“之無不識”;形容稍認識幾個字的人(或自謙文化不高),就叫做“略識之無”。

“不識之無”,同另一成語“目不識丁”的意思相同。(參看“目不識丁”)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不違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