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贈鄭讜處士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

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汴上送李郢之蘇州
下一篇詩文: 覽古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浪跡江湖白髮時常添新,你就像四處漂浮的一片浮雲,自由灑脫。
天冷時你到山中道觀與人對弈,天氣轉暖你便在水中小洲上垂釣。
用越地的桂枝烹調鮮美的鱸魚,用蜀地生薑烹煮陸機喜歡的蓴羹。
我們二人相逢,相互憐惜疏放之態放,但願他日扁舟再相逢。

註釋
浪跡:指居無定所,漂泊流浪。
浮雲一片是吾身:《維摩經》:“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又《顏氏家訓》亦有“吾今羈旅,身若浮雲”之語。二句均指鄭而言。
山觀:山中道觀。
汀洲:水中小洲。
釣輪:釣魚之具,在魚竿末端安輪以繞釣絲。輪,全詩校:“一作綸。”
張翰鱠:《晉書·張翰傳》載,翰吳人,為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蜀姜:《搜神記》載左慈少有神道,在曹操座求銅盤貯水,釣於盤中,引一鱸魚出,操曰:“今既得鱸,恨無蜀中姜耳。”慈亦頃刻致之。陸機蓴:《世說新語·言語》:“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曰:‘有千里蓴羹,但未下鹽豉耳。’”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張採田《玉谿生年譜會箋》系此詩於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遊江東時,應當是離別之際,贈送給鄭處士的。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全詩不寫離愁,不訴懷才不遇之苦,而讚美鄭處士浪跡江湖的恣意灑脫,流露出詩人欣賞羨慕的情緒,詩人在結句中透露出歸隱山林,忘卻俗世的傾向。 “浪跡江湖白髮新,浮雲一片是吾身”,此句詩人代鄭處士自謂,敘其身世。“白髮”“浮雲”本帶有一定的消極意義,前者意味著時光的流逝,後者多指漂泊無定,此處則表現處士的仙風道骨、落拓不羈,詩境飄逸大氣而不失慷慨豪邁。頷聯根據季節溫度的變化,具體勾勒鄭處士寒時山中觀棋、暖時沙洲垂釣的愜意生活,“歸”“入”二字寫出了毫無牽掛,以一己之身融入天地的自然,深悟歸隱之旨趣,呼應“浮雲一片是吾身”。頸聯用張翰“蓴鱸之思”、陸機“千里蓴羹”兩典,凝練巧妙,重視煉意。其一,以“越”“蜀”兩字帶出地點的轉移,言其漂泊江湖,照應首句。其二,張翰、陸機皆為魏晉名士,他們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為後人所賞,暗含對鄭處士品格和生活方式的讚美。最後,就地取材,且精細烹調,頗富自然雅趣,遠勝於席有粱肉,此鄭處士遠離名利之情。尾聯總結其“疏放”的性格,想象日後相見“相逢一笑”的場景,蘊含著老友相見不必贅言的默契,扁舟相伴之時便也是詩人歸隱之際。
展開↧
詩文作者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死後葬於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於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56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