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感皇恩·滁州為範倅壽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依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更持金盏起,为君寿。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樵夫詞
下一篇詩文:沒有了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恰值清明時節,到處春意盎然,花開得非常豔麗,柳線垂青。我們添酒設宴,奏樂唱歌,為您祝壽。美酒和春天同樣美好,年年的春色都和從前一樣。春天本來就是不會老的,您知道嗎?
酒席上看您瘦健有神,像竹子一樣清高,像青松一樣傲岸。您一定會青春永駐,要和春天比一比誰更長久。祝願您日後回到朝廷充任館閣之職,沐浴皇恩。我要再次拿起酒杯,為您祝壽。

註釋
感皇恩:詞牌名,又名“人南渡”“感皇恩令”“疊蘿花”。本唐教坊曲名,陳暘《樂書》謂:“祥符中,諸工請增龜茲部如教坊,其曲有雙調感皇恩。”後用作詞牌。以毛滂《感皇恩·鎮江待閘》為正體,雙調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七句、四仄韻。
滁州壽範倅:一作“為範倅壽”。
滁州:即今安徽省滁州市。東魏置南譙州,隋改置滁州。唐、宋因之。宋屬淮南東路。範倅(cuì):指範昂。《滁州府志·職官通判》:“範昂,乾道六年任。”《宋會要輯稿·職賞》:“乾道八年正月十四日詔滁州州縣官到任任滿,依次邊舒州州縣官推賞。先是,權通判滁州範昂陳請,故有是詔。”據知此範倅即範昂,但其字裡、事歷均別無可考。倅,副職。
春事:春色,春意。唐徐晶《同蔡孚五亭詠》:“幽棲可憐處,春事滿林扉。”
笙歌:泛指奏樂唱歌。
依舊:一作“如舊”。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
元:本來,向來,原來。三國嵇康《琴賦》序:“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竹清松瘦:形容人的狀貌瘦健有神,為健康長壽之相。此二句是祝頌之詞。
鬥:比賽,爭勝。
“三山”句:祝願範昂回到朝廷充任館閣之職。三山,本指海上蓬萊、方壺、瀛洲三仙山,自漢代學者以東觀為道家蓬萊山,後人遂有以“三山”“三島”“蓬萊”“瀛洲”等為館閣之稱者,如唐太宗設瀛洲館以待學士。劉禹錫《鶴嘆二首》詩序:“樂天為秘書監,不以鶴隨,置之洛陽第……因作《鶴嘆》以贈樂天。”詩云:“一院春草長,三山歸路迷。”
天香襟袖:謂範昂將沐浴皇恩。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三首·其二》:“朝回兩袖天香滿,頭上銀幡笑阿咸。”天香,指宮中爐煙的香氣。
持:拿著。
金盞:酒杯的美稱。一作“銀盞”。

參考資料:

1、(宋)辛棄疾著.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稼軒詞編年箋註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1-22

2、葉嘉瑩主編;母庚才,顧之京副主編;朱德才,薛祥生,鄧紅梅編著.辛棄疾詞新釋輯評 上.北京:中國書店,2006:43-44

3、謝俊華注.辛棄疾全詞詳註 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30

4、李改香主編.唐宋清明詞輯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34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考證,此詞作於乾道八年(公元1172)春:“據周孚《奠枕樓記》,知稼軒之守滁始於乾道八年春正月,又據《滁州府志》,知範昂之繼任者為燕世良,亦於八年蒞任。更據稼軒送範氏之《木蘭花慢》,知範氏之去任當在八年中秋之前,而此詞則春間所作也。”辛棄疾時任滁州太守,範昂為其副職。範昂過生日,辛棄疾寫了這首詞送給他。

參考資料:

1、(宋)辛棄疾著.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稼軒詞編年箋註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1-22

2、謝俊華注.辛棄疾全詞詳註 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30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是詞人寫給副職範昂的壽詞。上片寫清明時節春意盎然,詞人準備了笙歌酒筵為範昂祝壽,希望他青春永駐;下片寫酒席上見到範昂瘦健有神,祝願他日後回到朝廷任職,沐浴皇恩。全詞將對春日景物和祝壽之事的描寫緊密結合,情由景生,情景交融。雖用語平實,但蘊含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同時在壽詞中不乏詼諧之意,頗見詞人匠心。

  詞的上片就“春”發揮。開頭兩句寫春事。“春事”二字包括內容很廣,這裡當指春樂。范成大《泊衡州》詩說:“空江十日無春事,船到衡陽柳色深。”這兩句不同,是說到了清明,花柳一番新,樂春之事極多。“喚得笙歌勸君酒”緊承“春事”二字,寫召伎設酒,與君共飲,這是春樂之一,也暗含“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之意。“酒如春好”二句是說酒好春也好,“年年春色依舊”實指年年為君祝壽。“青春元不老”二句承上句作進一步發揮,既然“春色年年依舊”,青春自然就不會老,懂得這個道理,生活就會充滿朝氣。

  上片的環境描寫為下片祝壽作了充分的鋪墊,下片則具體描繪祝壽的場面,以及範昂的儀態風神。“席上看君”二句是寫範昂的人品,“竹清松瘦”是說其人品像翠竹那樣清介,其體格像蒼松一樣瘦硬。“待與青春鬥長久”呼應“青春元不老”,並緊承上文,祝其與“青春”同在,奮發向上,永不衰朽。據《滁州府志·職官通判》載:“範昂,乾道六年任。”到乾道八年春,任期將滿,理應祝其升遷。而稍後所作《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說:“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三山歸路”二句與之同意,都是祝其入朝為官,所不同的是此詞只是說入朝以後,將供職翰林院,沐浴皇恩,稍微概括了點而已。結尾兩句是說,等範昂入朝供職之後,詞人將“更持金盞起,為君壽”,映帶詞題,點出作意,似結非結。

  全詞運筆佈局峰巒起伏,頗具匠心,引三山入典,揮灑自如。詞中跳蕩轉折,情景相生,且密切結合當前景色與祝壽之事,大處著眼,細心落筆,融祝賀之情於情境描寫之中,這正是詞人胸襟抱負與藝術手法的巧妙結合。

參考資料:

1、葉嘉瑩主編;母庚才,顧之京副主編;朱德才,薛祥生,鄧紅梅編著.辛棄疾詞新釋輯評 上.北京:中國書店,2006:43-44

2、李改香主編.唐宋清明詞輯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34

展開↧
詩文作者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97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