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讀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讀書
下一篇詩文: 長相思·雲千重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民百姓。
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註釋
歸志:歸家隱居的志向。
寧無:難道沒有。
元元:指人民。
課:詩中作閱讀解。
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參考資料:
1、顏邦逸,趙雪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 文學作品賞析: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年03月:第400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是陸游五十三歲時即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時所作,當時作者到成都,夜晚讀書,眼神不如以前,卻依然心繫天下黎民百姓,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吳德平.陸游詩歌的藝術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7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於時代。《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於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著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鬱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於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這兩句直抒胸臆,說自己讀書是為了平民百姓,前兩句不重情節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著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了詩人的可貴。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兩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是五十三歲,視力減退。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透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忠於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儘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閱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後人告誡,寓意深遠。

  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並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於詩歌內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凡是屬於人生的各類內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範圍,不應有什麼事先劃定的禁區 。對於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說,其生活內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裡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參考資料:

1、楊桂華.古詩文全解: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第72頁

2、劉洪仁.陸游詩詞選:巴蜀詩社,2002:第21頁

展開↧
詩文作者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899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