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慶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武夷山中
下一篇詩文: 書林十景詩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當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亂世,每次看到桃花盛開才知新的一年來到了。
倘若我在那裡定不讓桃花花瓣隨水流出,為的是怕再有打漁人找到入口進來啊!

註釋
庵:古時的廟的名稱,和尚住居為廟,尼姑居處為庵;亦有把文人的書齋稱為庵的。
桃源:指晉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地方。故事說,有打漁的人順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紅:桃花開放。
遣:讓。
津:渡口。這裡進入桃花源的洞口。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南宋滅亡後,謝枋得在浙贛交界一帶抗擊元兵,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變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區,賣卜論學於建陽市中,一住十二年。這首小詩借自己門前桃花開放,結合自己逃難現狀,抒發避世怕人知曉的心理,表示與新朝不來往的決絕。

參考資料:
1、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352-1353頁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詩題的是自己門前的桃花,但詩直接由題宕開,從桃花聯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說武陵有個漁夫,見到一條小溪,溪邊長滿桃花,落英繽紛,他順溪水找到了一個地方,人民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自稱是避秦亂而遷移至此,遂與世隔絕,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幾經變更。漁夫回家後,告訴了當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卻再也找不到了。詩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說自己找了塊與世隔絕的地方隱居,目的是為了躲避新朝。詩人在感情上已經把自己等同於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萬事不關心,因此第二句說自己自從避世後,連時間概念都沒有了,只是見到眼前桃花盛開,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來。這兩句雖然讀來覺得平易自然,實際上隱含著詩人無數的傷心血淚在內;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嘗不是天天在祈禱有人起來推翻元蒙統治,恢復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調更降下一層。桃花源中的人,因為桃花隨著流水而出,被漁夫所追逐而發現了隱避之所。詩人當時變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擔心地提出,門前的桃花凋謝時千萬不要隨流水淌出,怕有人見到,跟尋而至,發現自己隱居的地方。詩人這樣說,不僅僅是表示不願讓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絕不與新朝合作。全詩隨手設譬,既符合自己身世與當時社會現實,又明白地表明瞭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過,詩人最終還是被人發現了,程文海、留夢炎等人交相薦舉他出仕,他都嚴詞拒絕,最後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參政魏天祐的強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絕食而死,實現了自己與新朝不兩立的誓言。
展開↧
詩文作者
謝枋得
謝枋得

謝枋得(1226~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信州弋陽(今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詩文豪邁奇絕,自成一家。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他蔑視權貴,嫉惡如仇,愛國愛民,用生命和行動譜寫了一曲愛國的壯麗詩篇。

10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