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度浮橋至南臺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雨中排悶
下一篇詩文: 對食戲作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客居在外病魔纏身不能登山臨水,聽說勝境南臺山,試著前去尋它一尋。
無數的車馬緩緩行駛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橋上,千百條船兒連結在一起,橫跨於大江的中心。
光孝寺樓裡,鐘鼓聲聲,從早到晚催著時光逝去,四周村落雲煙嫋嫋,從古至今一直飄散著。
白髮已生,卻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氣,帶著酒後的淺醉,在一片榕樹的樹蔭裡吹起橫笛。

註釋
浮橋:用船或筏作為橋墩、上鋪木板的橋。此處浮橋橫跨南臺江,後建成萬壽橋。
南臺:南臺山,一作釣台山,在福州市南二十餘里。
登臨:登山臨水。
九軌:指浮橋上多輛車子。九,表示多數,形容浮橋之寬。軌,車子兩輪之間的距離,此處指代車。
千艘:指浮橋作為橋墩的船隻。千表示多數,形容浮橋之長。
系:繫上、縛往。
寺:指光孝寺,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王袓道建。
墟落:村落。
豪氣:桀驁蠻橫的習氣。《三國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在:存。
榕:常綠喬木,氣根細瘦,樹冠大。

參考資料:

1、鄒志方選注.陸游詩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8-9

2、張永鑫,劉桂秋 譯註.陸游詩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3-5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詩作於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秋天。當時陸游35歲,由寧德縣主薄調任福州決曹。出仕半年,便得升遷,雖客中多病,卻躊躇滿志。

參考資料:
1、鄒志方選注.陸游詩詞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8-9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度浮橋至南臺》是陸游早期律詩中的佳作。詩人病後登臨南臺,在躍躍欲出、急於欣賞外面風景的心情的驅使下,他緩步前行,臨江眺望。在詩中表現了浮橋的偉麗、南臺的雄渾,借江山來抒發心中的萬千豪情。全詩意境闊大豪邁,於曉暢流動中顯示了豪壯瑰偉的風格。

  詩從去南臺寫起。開頭卻從題外落筆:“客中多病廢登臨”,詩本來是寫登臺覽勝,卻故意宕開去,先從久不登臨說起,“聞說南臺試一尋”,才歸到正題,就顯得曲折有致了。

  詩人早就懷有馳騁疆場、橫掃胡塵的雄心壯志,可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奮發。詩人的偉大抱負,終成泡影,鬱郁不得志。到了福州,詩酒殆廢,困於文書,身體多病。因多病而久不登山臨水了。是聽說南臺壯闊之景才特意去“一尋”,而不是興之所至,到處遊覽。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兩句寫浮橋,這是一異常壯觀的景象。到這裡才能理解詩人為什麼抱著久病之身,為南臺而“試一尋”了。“長橋跨江,奔濤觸石”,可見詩人聽說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種氣勢磅礴的壯觀,因而才引起詩人的興致,渴望一睹為快。箇中也透露出詩人的嚮往、意趣和追求。

  “九軌徐行”,彷彿隨著視線,那寬實的橋面緩緩通向對岸,然而橋的下面卻是“奔濤觸石”的“怒濤”。“徐行”與“怒濤”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怒濤奔騰的江面上,緩步徐行,從容悠閒。這是詩人眼中的浮橋的客觀寫照,同時也是詩人主觀思想的外現,這是寫實,也是抒情,抒發了詩人的壯闊心懷,是一種蔑視一切艱難險阻的意緒的流露。而這也正是在多病廢卻登臨之後,特意為南臺而“一尋”這一行動所包含的深層的意蘊,是詩人渴望奮發有為的寫照。對句“千艘橫系大江心”,則體現了一種征服自然的氣魄。“橫”字用得極有氣勢。無數的船隻,橫鎖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壯闊;何況橫鎖住的是一條大江,一條怒濤奔騰的大江,氣魄更為壯大。在客觀的景象描繪之中,鎔鑄著詩人創功立業的熱望。

  五六句拓開境界,以景抒情,從內心情感的抒發中體現客觀的物。“寺樓鐘的物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是寫至南臺所見所聞。詩人登臺而聽到寺樓的鐘鼓聲,看到升騰在村落間的雲煙,頓生感想,思緒悠悠。因鐘鼓聲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們須及時有所作為。繼而放眼遠望,閩江兩岸村落之間,雲霞掩映,煙霧升騰,頓悟古往今來,人世變遷,悠悠不盡;而自然界的變化,自循軌跡,並不因人的意志而變更。兩句一急一緩,感嘆不已而餘味無窮。

  尾聯仍以直寫自己作結束。和開頭互相照應,又是中間兩聯所表露的意緒的自然歸結。因景象的壯闊雄渾,激發了豪情;因光陰的迫促,更覺須及時努力。“白髮未除豪氣在”,《三國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詩人認為自己雖然因多病而早生華髮,但豪情壯志依然存在,仍將奮發拚搏。而言外之意,卻也正是事業並無成就,抱負尚未實現,不禁略覺傷感,於是,“醉吹橫笛坐榕陰”。詩人醉中拈笛,在榕蔭下,抒發情懷。這裡頗有抑鬱之感,但並不消沉,而是一種更強烈的渴望。放曠之中,仍抱有堅定的信念。也正是這種信念,激勵著詩人在以後的歲月中,時刻不忘恢復大業,慷慨激昂地奮擊抗爭,謳歌吶喊。

  這首詩是陸游步入仕途不久,渴望有作為、施展抱負的心情的寫照。 這與陸游後期詩作中常常表露的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嘆息和憤慨,有著顯著的差別。這裡更多的是一種奮進之氣。雖是記遊之作,也仍然鎔鑄著詩人激烈的壯懷,讀來慷慨激昂。

參考資料:
1、陸堅 主編.陸游詩詞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4-7
展開↧
詩文作者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899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