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汴河直進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遣興
下一篇詩文: 聞高侍御卒貶所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汴河連線江淮水好處是很多的,對老百姓來說利和害是連在一起。
整個東南的四十三州土地,就是靠這條河把那裡的民脂民膏搜刮盡了。

註釋
汴(biàn)河:在今河南省開封附近。
生人:生民,老百姓。
為害:受害。
相和:相等。
東南:唐時指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份。
脂(zhī)膏(gāo):人民辛勤勞動所創造的財富。

參考資料:
1、李麗瓊.《唐詩三百首》: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3.08:第145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唐代開元年間,汴河重新得到疏導,成為當時洛陽與各地水上交通的要道。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十分嚴重,他們不僅擁兵對抗中央,而且稅賦不入朝,朝廷財政來源都仰給予江南諸州,殘酷壓榨百姓取得的財富,均由汴輸送出來。此詩即有感於此而作。

參考資料:
1、管士光.《唐詩三百首新編》:百家出版社,2007.1:第252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詩人用故設懸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際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對東南四十三州百姓瘋狂盤剝的這一事實。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濟渠的開鑿溝通了南北的交通,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生人為害亦相和”,這裡是指運河的開通對老百姓來說,利和害是連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後,隨著社會政治形勢的變化,禍害變得越發明顯。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運河成了運輸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憐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勞動果實全都透過這條運河被輸往唐王朝的府庫,從此陷進了深重的災難之中。

  此詩雖詠汴河,但揭露的卻是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詩文由汴河直進船展開議論,既肯定了汴水開通的好處,也鮮明地指出了隨之而來的禍害。詩人十分同情勞動人民,斥責了統治階級利用運河搜刮民脂民膏的無恥行徑。

參考資料:
1、於海娣.《唐詩鑑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第378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李敬方
李敬方
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唐代詩人。穆宗長慶三年【823】進士。文宗太和【827-835】間,曾任歙州【安徽省歙縣】、台州【今浙江省臨海縣】刺史。著有《李敬方詩》一卷,《全唐詩》錄存其詩八首。 

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