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用故設懸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際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對東南四十三州百姓瘋狂盤剝的這一事實。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濟渠的開鑿溝通了南北的交通,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生人為害亦相和”,這裡是指運河的開通對老百姓來說,利和害是連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後,隨著社會政治形勢的變化,禍害變得越發明顯。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運河成了運輸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憐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勞動果實全都透過這條運河被輸往唐王朝的府庫,從此陷進了深重的災難之中。
此詩雖詠汴河,但揭露的卻是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詩文由汴河直進船展開議論,既肯定了汴水開通的好處,也鮮明地指出了隨之而來的禍害。詩人十分同情勞動人民,斥責了統治階級利用運河搜刮民脂民膏的無恥行徑。
參考資料:
1、於海娣.《唐詩鑑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2:第3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