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示兒子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示兒子
下一篇詩文: 示二子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自己歲靡廩粟,無功無勞,這一點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你們用什麼來回報這政治清明的時代呢?
農夫還是讀書人,其實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對待國家、親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瞞。
六經之中,大道豈有盡頭?所以要常常讀書明道。百畝之田,只要勤勞耕種,生活就無飢餓之患。
如今把自己最關切的事託付給你們,那就是要“熟讀周公七月詩”,千萬不要忘記為國效力,重整河山。

註釋
汝曹:你們。
事:侍奉。
躬耕:親自耕種。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陸游有4萬多首傳世,其中有一百多首是寫給自己孩子的。當然,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那首“死去元知萬事空”。不過更多的則是教育孩子的“雞娃詩”。根據《陸游年譜》,陸游共有七子: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這些詩大多數是陸游晚年閒居浙江山陰老家時寫給幼子陸子聿的,包括題中這首應該也是。

  陸游真的認為他所處的時代是“明時”、因此不必讀書求仕嗎?答案恐怕一言難盡。

  陸游出身於官宦世家,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28歲的陸游到臨安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為陸游的才華所深深打動的主考官陳子茂閱卷後取為第一,但是因秦檜的孫子秦壎也參加了這次的考試,位居陸游名下,本來秦檜想授意主考官陳之茂讓自己的孫子當第一,結果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官。因此主考官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找理由不取陸游,陸游的第一次科舉仕途就這樣被斬斷了。接著到了次年(公元1154年),陸游又參加禮部考試,秦檜又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游。這次殿試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秦壎也沒有得到狀元,狀元被另一位才子張孝祥(這位也是高考出題常客)奪得,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

  這個挫折對陸游的一生打擊非常大。後來雖然他也獲得了進士出身,但在仕途上與張孝祥、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這幾位同時期的大文豪相比,已經是先天不足。最終他在漫長的一生中,仕途只能停留在中低階官員上徘徊。

  從個人經歷上來說,陸游仕途不順,北伐之志難伸,不可能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是“明時”;但另一方面,陸游所在的南宋中前期,大的局勢還算安穩,相對來說沒有大的內外戰亂,而陸游在這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當然要適當傳播“正能量”。所以“明時”在這裡只是一句套話而已。“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其實是在說:你們爸爸我沒有本事(雖然本該是高考狀元,凡爾賽啊),只拿著一份死工資,沒給國家做出什麼大貢獻;你們可不要和我一樣哦!古往今來天底下愛說這種話的爸爸恐怕很多。所以,“何以報明時?”這個設問已經清楚表明了陸游的態度:他可決不是希望兒子們甘當農民的。正是因為現在是“明時”,才更要讀書出仕。“報明時”,換成今天的時髦正能量話語就是:不要辜負這個時代。所以“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的理解當然是錯誤的。

  但是後面的“為農”“躬耕百畝”“七月詩”又怎麼理解呢?這還是回到詩的主題,這是一首雞娃詩,是為了給兒子講解”六經”特別是《詩經》的。儒家傳統認為,六經中有關農事的內容,與治理國家是一脈相通的,所謂“為農為士亦奚異”。一邊躬耕一邊讀書,就是學以致用,是儒家理想中的生活。
展開↧
詩文作者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899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