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錢塘觀潮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焦溪茶
下一篇詩文: 挽妻母鄭夫人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大海的景色在雨中濛濛展開,滾滾波濤飛濺到江上觀潮臺。
潮水來時,聲音像千騎馬在奔騰震天動地,氣勢像席捲著群山奔騰而來。
岸的削壁,被潮水拍打時生怕被沖垮;但江中的弄潮兒卻敢於駕著輕舟,隨著潮頭起伏騰躍,在水上回旋。
“鴟夷子皮”裡,伍子胥的屍首猶有遺恨,錢塘江的怒潮永遠使人感到悲哀。

註釋
錢塘:錢塘江,浙江的下游。
臺:指觀潮的臺。
絕岸:陡岸。
溯洄:逆流而上。
鴟夷:皮袋,這裡借指潮神伍子胥。據《吳越春秋》等記載,春秋吳國大夫伍子胥因勸諫吳王夫差而被疏遠、賜死。伍子胥臨死時,囑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或者把頭割下來懸掛在南城門上,以便看到吳國的滅亡。吳王大怒,下令用鴟夷把他的屍體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後來伍子胥化為錢塘江潮潮神。

參考資料:

1、王鎮遠.清詩選: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275

2、滕雲,元明清詩選講,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7年01月第1版,第161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秋,詩人因在家閒居無事,曾赴杭州一帶旅遊,這首五律即描寫此行所親見的錢塘江八月大潮的雄壯聲勢,錢塘江乃名聞天下的奇觀,每逢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杭州灣錢塘江口湧潮襲來。波濤萬丈,氣勢磅礴,令人驚心動魄,觀潮以在浙江海寧所見最為壯觀,故錢塘潮一名“海寧潮”,此詩所寫即海寧之所見。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歷代山水詩鑑賞 江山留勝蹟.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70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歌詠自然景觀的詩,該詩描繪了錢塘江洶湧澎湃的聲勢。詩人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極力描寫潮聲之大,水勢之猛,寫實中滲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動,體現了作者非凡的語言駕馭能力。最後把錢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氣勢,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滿遺恨,表達了作者對伍子胥充滿深深的同情、惋惜與慨嘆。

  首聯,緊扣雨中觀潮之特點,以雨為背景,突出“濤飛江上臺”,為下文進一步描繪錢塘江潮的磅礴聲勢作鋪墊。

  頷聯,以千萬匹駿馬飛馳而來比喻錢塘江潮震天動地的濤聲,以其彷彿席捲著群山奔騰而來比喻江潮不可抵擋的氣勢,與宋代詞人潘閬的詞句“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酒泉子》“長憶觀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將狀寫潮湧之聲勢與吟詠弄潮兒的弄潮之氣魄結合起來。宋代詞人周密的散文《觀潮》有一段描寫弄潮兒的文字:“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著墨無多,卻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弄潮兒披髮紋身、手持彩旗、濤頭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絕。施閏章的這兩句詩描寫弄潮兒,用語更少,別具一格。它寫弄潮兒,卻不明言,而以“輕舟”借代。駕馭“輕舟”的正是勇敢矯健的弄潮兒,故寫“輕舟”,也即寫弄潮兒。不寫斯人,而斯人自見,這是其精妙之處。江潮洶湧澎湃,“絕岸愁傾覆”,可“輕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這裡,詩人未具體描寫弄潮之場面,而以“愁”與“故”相對照,突出了錢塘江潮驚濤拍岸的氣勢,更襯托出了弄潮兒迎潮而上、不畏艱險的氣魄,可謂這兩句詩的又一妙處。

  尾聯,發詩人觀潮之慨。史載,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殺 害,他逃奔吳國,先佐吳王闔閭伐楚國,後又佐吳王夫差(闔閭之子)打敗越國。最終,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迫伍子胥自殺,並下令將其屍首裝入“鴟夷革”拋進江中。後來傳說伍子胥怨恨吳王夫差,死後驅水為濤,因而,錢塘江潮又有“子婿朝”之稱,詩偉聯發詩人觀潮之後的感慨,由觀潮聯想到伍子胥及其傳說,為伍子胥的冤死而鳴不平,筆墨煥然,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元明清詩三百首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562
展開↧
詩文作者
劉黻
劉黻
(1217—1276)溫州樂清人,字聲伯,號蒙川、質翁。少讀於雁蕩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試入太學。以上書忤執政,安置南安軍。及還,復極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慶軍節度掌書記,由學官試館職。歷監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書兼工部尚書、中書舍人。元兵陷臨安,陳宜中謀擁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羅浮病卒。有《蒙川遺稿》。

31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