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定林所居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東江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房屋被溪水環繞著,竹林環繞著青山,臨水的高山直插白雲間。
將小船停靠在溪水邊,靠著山坐著,溪水、鳥兒、鮮花和我一起共享這份悠閒。

註釋
定林:即定林寺。公元423年(南朝宋景平二年),僧人慧覺於今南京鐘山建立定林寺。
繞:環繞,圍繞。
艇:輕便的小船。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所的清幽環境以及詩人的閒適生活,抒發了詩人對寧靜閒適生活的怡然自得。

  定林寺在鐘山下紫霞湖旁,王安石晚年曾卜居於寺旁。這首詩,消盡煙火氣,就像小溪一樣澄澈,像白雲一樣悠閒,像山鳥一樣適意,像山花一樣自在。這些在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正是“臨溪放艇倚山坐”的主人公的心境的寫照,表現了他的恬淡之趣和寧靜之美。

  “閒”是王安石退居鐘山後的詩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字,又如《遊鐘山》四首之一:“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遊草堂寺》:“鳥石崗邊繚繞山,柴荊細徑水雲間。拈花嚼蕊長來往,只有春風似我閒。”這讓讀者感到,詩人在其中的體驗似乎比那“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桃花源還在世外,因為,詩人在這個境界中不僅沒有爭競,而且簡直連“心”的概念都沒有了。王安石在《登寶公塔》(在鐘山)一詩中曾寫他在寶誌塔院作客時的情形道:“當此不知誰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要表達的是主客兩忘,物我兩忘的意思。“閒”字表面上雖顯著相,但在詩人特定的心境中,也就是“忘”。
展開↧
詩文作者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184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