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送陳七赴西軍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同張明府清鏡嘆①
下一篇詩文: 與王昌齡宴王道士房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看到一些不同尋常的人,如今大都碌碌無為。
你一直懷有鴻鵠之志,可惜被當官打仗的生涯白白地浪費了大好時光。
一聽到邊關有軍情,你總是不遠萬里奮勇爭先報國殺敵。
我也將要去國都,不知道何時能夠奉上戰利品凱旋而歸?

註釋
此詩選自《道光中衛縣誌》。陳七,未詳,當為行七。西軍,約指駐安西(今新疆一帶)的軍隊。
非常:不同尋常。
目前:現在、此刻。
碌(lù)碌:平庸的樣子。
鴻(hóng)鵠(hú)志:《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此以有遠大志向的鴻鵠(天鵝)比陳七。鴻鵠:鳥名,飛得高遠。
蹉(cuō)跎(tuó):耽誤失時。比喻失意,時間白白過去,光陰虛度。
書劍年:指讀書做官、仗劍從軍的年月。書劍,指文武之事。
書劍:指文才武略。
邊烽動:邊塞上的軍事行動。烽:烽火。古時邊境有敵入侵。在高臺上燒柴或狼糞以報警。
京國:京城。
何當:何時可以。
獻:獻功。
凱(kǎi)還:勝利歸來。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讚揚陳七素有大志,一聞國家有難,即從戎請纓,萬里赴邊。歌詞中處處流露出渾健壯逸的意境,既有稱頌又有勉勵,既飽含怨恨又無跡可尋,表現了詩人關心國事的感情,預祝友人早日凱旋,也抒發出詩人對明主棄才,友人失意的憤慨。

  首聯,詩人從日常經驗出發,揭示了非凡之人常常在瑣碎小事中度日,似乎毫無作為。這種敘述有助於減輕友人因仕途不順而感到的愧疚,為後文的稱頌和鼓勵鋪墊。首句中的“吾觀”表明這種觀察是親身經歷,語氣堅定,讓人不容置疑。

  第二聯將視野由普遍轉向具體,切入描述友人的抱負和經歷。前後兩聯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順承自然。“鴻鵠志”的三個字既是對友人高尚志向的褒獎,也是表露詩人自身“沖天羨鴻鵠”的雄心。而“蹉跎”一句則道出了友人因才華被埋沒而心生憤懣,也對映出詩人壯志難酬,浪費光陰的苦悶之情。

  第三聯從感傷情懷轉向雄渾豪放,透過數字的對仗形成節奏感。“一聞”與“萬里”之間的對比,再加上“忽”字,生動地展現了友人不計個人得失,積極投身國難,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最後以反問句作結,緊扣主題,展示詩人自己也將前往京城謀求前程,同時預祝友人在前程路上獲得勝利,早日有所建樹。這一句形成了與前文呼應的結局,巧妙地將詩篇落點明確地安置在鼓勵友人和展望未來上。
展開↧
詩文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37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