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祭常山回小獵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青色車篷前飄蕩著黑色旗幟,儀衛何等威風凜凜,黃茅岡佈列士兵,組成又長又廣的合圍狩獵陣式。
矯馬騰躍在秋天勁風之中,鬃毛飄灑、馬蹄立空揚塵。蒼鷹追逐著野兔,擦地疾速而飛。
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雲,好似升騰出大小翠綠的山岑。踏上滿獲獵物的歸程,紅葉飄落征衣滿塵。
朝廷若用知兵善戰的書生為將,我還能搖動著白羽扇指麾三軍!

註釋
常山:位於今諸城市南二十里,山不高大,但頗著名。其山頂有神祠,是古人遇乾旱祈雨祭神的地方,常稱“禱雨輒應,謂其有常德,故名。”蘇軾在其《雩泉記》中也說:“東武濱海,多風,而溝瀆不留,故率常苦旱,禱雨茲山,未嘗不應,民以其可信而恃,蓋有常德者,故謂之常山”。常山又名“臥虎山”,以形似臥虎而得名。
青蓋:青色的車蓬。
皂旗:黑旗,此指打獵的馬隊。養馬之官,其衣為皂色,故稱。
黃茅岡:位於常山東南的平岡名。其岡黃草遍野,故稱黃茅岡。
出長圍:指佈列士兵組成又長又廣的合圍狩獵陣式。
弄風:指馬奔鼓起陣陣勁風。驕:指奔馬的雄健英姿。
跑空:烈馬跑貌,形容馬蹄蹬腳刨地之狀。
趁兔:追逐野兔。
掠地:拂過地面,擦著地皮,形容快速。
翠巘(yǎn):蒼翠的山峰,指常山。巘,大小成兩截的山。
征衣:泛指軍服。
聖明:一作“聖朝”,指皇帝或朝廷。
西涼簿:官名,代指晉朝書生將軍謝艾,本書生,善用兵,勝仗無數。
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將所持。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77-378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7-68

3、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85-86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作於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詩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來路上和同官在常山東南的黃茅岡舉行了一次習射會獵,此詩便是此時豪興遄飛、揮毫寫就的。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77-378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寫作者在黃茅岡一次習射會獵的情景。首聯點題,勾畫出了狩獵隊伍的氣派和場面。頷聯是獵射場面的描繪,分別從馬和鷹兩個場面,加以精細描寫。頸聯寫罷獵歸來的風度神采,並描繪了優美風景,增強了詩情中的畫意。尾聯中直接傾吐懷抱,一吐渴望馳騁疆場的豪情。全詩感情昂揚,氣勢飛動,對仗工穩。

  首聯點題,勾畫出了狩獵隊伍的氣派和場面。知州出獵,侍從很多,故云“點皂旗”。護衛們手持皂旗在車前開道,浩浩蕩蕩,開向狩獵場所———黃茅岡下。此處為下句“驕馬跑空”作了鋪墊。

  頷聯轉入獵射場面的描繪。此時廣袤的圍場內,呼鷹策馬,箭鏃紛飛,場景定然十分緊張熱烈。詩人從全景之中,剪取出最英武的兩個場面,加以精細描寫。兩個場面的主角分別為一馬一鷹。馬非常馬,乃是一匹驕馬。驕,不光指其形體之壯健,更指其神采之駿異。馬蹄下黃茅岡這個圍場,因為其平坦(蘇軾同一主題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詞雲:“千騎卷平岡”),兼之開闊廣大,所以能聽憑驕馬縱橫馳騁。馬兒追逐獵物跑得性起,有時竟能豎起身子,騰踔而立。“驕馬跑空立”五字已寫得神完意足,形象飛動,尤妙在冠以“弄風”二字。“雲從龍,風從虎”,此匹如虎駿馬於一馳一驟、一騰一躍之間,揚起陣陣勁風,故而風因馬起,馬鼓風勁,所以謂之“弄風”。有此一“弄”字,則境界全出矣!鷹亦非凡鷹。此蒼鷹“趁兔”———追逐狡兔,竟至於“掠地”而“飛”。掠地,既足見其訓練有素,又具見其兇猛異常。其以“掠地飛”的拏雲下攫之勢追捕逃兔,不難想象,鷹爪之下,必無完兔。此聯寫得既警動有勢,又狀物如在目前,很具畫意。至此,這意境很像是王維《觀獵》名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也寫鷹寫馬,意境相似,然其“疾”其“輕”,要透過人的想象才能體味出來,倘用畫面很難傳達出此中詩意。蘇軾卻寫得形肖神似,任何一個丹青手都可以據此畫出生動傳神的馬、鷹圖。相比之下,蘇詩就顯得更為精警,更富形象性,所以清人何曰愈說他“七律之新警,於唐人外別開生面”(《退庵詩話》卷一),確非溢美之辭。

  頸聯寫罷獵歸來的風度神采。經過緊張的圍獵,詩人現在一身輕快,不由回過頭去眺望方才鏖戰之處,但見常山白雲繚繞,遠遠望去,恰似在不斷吐出雲氣。俯視自己,一路歸來,火紅的楓葉已落滿了征衣。二句表現了詩人顧盼自如的神態,而白雲、綠嶺、紅葉,色彩對比鮮明,更增強了詩情中的畫意。至此,詩人還意猶未盡,在尾聯中直接傾吐懷抱,一吐豪情。據《晉書·張重華傳》:“重華據西涼,以主簿謝艾為將軍,進軍臨河,攻麻秋。艾冠白踞胡床指麾,大敗之。”而蘇軾生活的北宋時代,邊患不時發生,因此他在詩詞中,時時抒發自己渴望馳騁疆場的激情。

尾聯即以謝艾自許,說朝廷如果委予邊任,定能麾兵敗敵。其意與前面提到的《江城子》詞下闋:“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互相闡發,胸襟抱負如此磊落正大,而當時言官竟強為曲解,把此詩列為諷刺新法之作,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全詩感情昂揚,氣勢飛動,對仗工整。遣詞造句尤見功力,如“點”“出”“跑”“立”“掠”“飛”“生”“滿”字,富於表現力,下得熨帖,難以移易。“青”“皂”“黃”“蒼”“白”“翠”“紅”等字,使描寫的事物色調鮮明,又與詩情十分吻合。

  這首詩與《江城子·密州出獵》所寫時代背景一樣,所寫題材一樣,所寫地點一樣,所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所顯之志一樣: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詩詞為同一圍獵事件而作。不僅字句相類,如“千騎卷平岡”就是“黃茅剛下出長圍”,“右擎蒼”就是“趁兔蒼鷹掠地飛”,而且主題相同,一以魏尚自比,一以西涼主簿謝艾自喻。

  詩更重於敘事性,前六句寫出圍獵的全過程,詞則著力於內心鬱結的傾瀉。就抒情性來說,詞比詩更充沛、更生動,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更為淋漓盡致。由於蘇軾革新了傳統,又在一定程度上繼承著傳統,所以這首詞的藝術水平才比較高。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77-378

2、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85-86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