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定西番·漢使昔年離別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定西番·海燕欲飛調羽
下一篇詩文: 定西番·捍撥紫槽金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長嘆愁思,與你離別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斷的梅枝上、還有西部的樓臺上,難捨難分。
千里之外的邊關覆蓋在春雪裡,遠去的雁群已經飛來,卻不見你的身影。那長嘆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灘上徘徊。

註釋
定西番: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此調有不同格體,俱為雙調,這裡列舉一體,三十五字,上片四句一仄韻兩平韻:下片四句,兩仄韻兩平韻。四平韻為主,三仄韻借葉。
漢使:本指漢朝出使西域的官員,這裡泛指遠戍西陲的將士。
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折寒梅:折梅花以贈遠人。南朝宋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上高臺:登臺遙望,以寄鄉思。
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
羌(qiāng)笛: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壩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月徘徊:意謂月亮也被悽怨的笛聲所感動而在空中徘徊。

參考資料:

1、陳如江編注.紅樓別夜堪惆悵 花間詞: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08:第21頁

2、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11:第67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此篇是為漢朝和番出塞的女子留戀家鄉,萬不得已而去,到了邊關以後長年思念故土,鄉愁日深,無法排解創作的一首詞。

參考資料:
1、顧農,徐俠著.花間派詞傳 溫庭筠 、皇甫松、韋莊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60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詞表現徵人思婦的離愁別怨。

  上片採用鋪敘的手法。點明人物、時間、情事,追述徵人當年離別的情景。“攀弱柳” 句,透過一連串的動作描寫。組接成動人的離別畫面,蘊含著依依難捨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臺,這些動作均圍繞“漢使離別”這一中心而層層展開。既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又蘊涵濃濃的離別情意。所以耐人尋味。

  換頭處描寫思婦遙想邊塞風物,“千里玉關春雪”。構成一幅富有邊塞特徵的遼闊蒼茫的畫卷,寄託著對於遠方親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來人不來”,表達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結末兩句藉助富有特徵性的羌笛、明月視聽意象的刻撕,消染出悽清、悲涼的情感氛圍,滲透著徵人思婦格外濃烈的悲。王昌齡《從軍行》詩歌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無怨之意。那金閨萬里愁。”溫詞與王詩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品擺脫了溫詞綺美秫豔的一般風格,而是擇用歌詠邊塞題材的典型意象,透過短促剛直的句式、質樸簡潔的語言。更為深切自然地抒寫了徵人思婦的愁怨,帶來了獨特的審美享受。

參考資料:
1、高峰編選.溫庭筠 韋莊集:鳳凰出版社,2013.03:第111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溫庭筠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男,漢族,唐代幷州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晚唐時期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

溫庭筠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行為放浪。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有《花間集》遺存。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

37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