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更漏子·蕣華濃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红日永,绮筵开。暗随仙驭来。

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眉。此情谁得知。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喜遷鶯·曙河低
下一篇詩文: 更漏子·塞鴻高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她的容顏如木槿花般嬌豔,眉黛淺淡如遠山,眼睛如秋水瀅澈,目光銳利明怏有如剪刀。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舉行的華宴,吸引了駕鶴而來的仙人。
歌女的歌聲圓轉清脆如鶯啼,使行雲為之駐留不前,衣袖飛舞迴旋,舞姿輕盈婀娜似春柳。一會兒縱目,一會兒皺眉,若有所思,若有所怨,又有誰知道她內心的憂愁煩勞呢?

註釋
更漏子:詞牌名。《尊前集》入“大石調”,又入“商調”。《金奩集》入“林鐘商調”。此體為雙調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兩仄韻兩平韻。
蕣(shùn)華:木槿花,夏秋兩季開花,朝開暮斂。往往用來比擬女子容貌,暗含紅顏短暫之意。華:古通“花”。
山翠淺:比喻眉黛淺淡如遠山。
山翠:指女子翠眉。遠山眉是古代女子喜愛的妝飾,將眉毛畫得如同淺淡的遠山。
如剪:目光銳利。
日永:長日。
永:長,久。
綺筵(qǐ yán):豐美的酒宴。
仙馭(yù):仙人乘騎之物,一般指鶴。
馭:駕馭。
遏(è)雲聲:聲音高遏行雲。據《列子·湯問》記載的故事說: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自以為學好了要回家,秦青在郊外為他送行,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高遏行雲,薛譚這才知道沒有學好,不敢再說回家的事了。
遏:阻止。
迴雪袖:喻舞姿若雪花飄拂。
占斷:佔絕,完全據有。
斷:禁絕。
曉鶯:喻歌聲之清圓宛轉。
春柳:舞姿像春日柳枝一樣輕盈婀娜。
送目:傳遞眼色。
顰眉:皺眉,愁眉。

參考資料:

1、諸葛憶兵編選,晏殊 晏幾道集,鳳凰出版社,2013.03,第17頁

2、陳鐵民譯註,文白對照 傳世藏書 文庫 第三十八卷,三秦出版社,1999.10,第20頁

3、單芳,晏殊珠玉詞譯評,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7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宋代沿襲舊制,設歌妓制度。歌妓分為官妓、家妓、市井妓三種,其主要職能是在公私宴席上娛賓遣興,侑酒佐歡。晏殊作為“太平宰相”,經常流連於歌臺舞榭、酒會筵席,接觸了不少歌妓。歷來的歌妓詞,大都著力於描繪歌妓的姿色和才藝,晏殊此詞也不例外,在思想內容上並無什麼開拓,但因其比喻工巧,讀來自有一番風味。

參考資料:
1、袁鍾仁著,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02,第55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主要寫一位能歌善舞的歌妓。寫她妝飾之美、容貌之豔、歌聲之亮、舞姿之婀娜。

  上片描寫歌妓之色。這位歌妓是隨著達官貴人的車騎而來,準備在筵席上表演歌舞的,按照時間順序,應該先寫其臨,次寫其色。但詞人卻匠心獨運,有意打破慣常結構,先以濃墨重彩刻畫歌妓的美貌嬌顏,再補足一筆,敘寫其是”暗隨仙馭”來赴“綺筵”的。如此筆墨,使得這位歌妓成為筵席上的主角,突出了她的華美亮相、驚豔姿色留給詞人的深深印象。“葬華濃”三句以比喻形容歌妓的美貌。“蕣華”沿襲詩經舊例,以蕣華比喻歌妓的嬌豔。繼之分以山、水形容女子眉、眼,亦是詩詞中的慣例。妙在“一寸秋波如剪”,能夠化古為新。“一寸”言眼睛之形,可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秋波”言眼睛之清,四季之水,秋水最為瀅澈。“如剪”言眼睛之神,謂其銳利明怏有如剪刀,有化虛為實之妙。古人常有此等妙語,如“剪剪清風陣陣寒”(王安石《春夜》)。“紅日永”三句則補敘歌妓來蹤,說是今日此地舉行盛大宴會,這位歌妓在晏府侍女的引領下,悄然來到筵前,準備表演節目以助興。值得注意的是一“暗”字。歌妓身份卑微,近同奴僕,以歌舞為業而博人愉悅。用此“暗”字即點出她們作為主人陪侍的身份,非復唐明皇時楊家姊妹矣。

  下片描寫歌妓之藝。“遏雲聲”三句表現歌妓歌舞之美。“遏雲聲”即響遏行雲之義,謂歌聲美妙,使行雲為之駐留不前。詞人形容之不足,復以“占斷曉鶯春柳”喻之,謂歌妓擁有春日黃鶯的美妙歌喉,聽其高歌一曲,眼前似乎浮現出煙柳披拂,黃鶯亂飛的春景。下邊三句則由形入神,略點歌妓內心世界。歌妓“送目”(縱目)、“顰眉”(皺眉),若有所思,若有所怨,但是她們的內心世界沒有誰明白。晏殊作為官僚,與歌妓分屬於兩個階層,他雖然同情她們,但是畢竟不能真正瞭解她們。然而從“此情誰得知”的問句中,體現出晏殊對歌妓的不幸與痛苦的關心。

參考資料:

1、袁鍾仁著,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02,第55頁

2、劉揚忠編著,晏殊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32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晏殊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414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