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天应乞与 一作:天教分付; 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王定國的歌姬柔奴,姓宇文,眉清目秀,善於應對。她家住京師。王定國被貶到嶺南賓州,柔奴也跟隨他去了。等到他被赦免北歸,我問柔奴:“在廣南的生活,應該很不好過吧?”柔奴卻回答:“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於是我為這件事寫了首歌。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說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
她從遙遠的地方歸來,更加容光煥發,更顯年輕了,微微一笑,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試著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註釋
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
寓娘:王鞏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皓齒:雪白的牙齒。
炎海:喻酷熱。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參考資料:

1、張曉蕾.蘇軾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47-248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961-965

3、杜運通.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精品評註:線裝書局,2011:257

4、思履.宋詞三百首: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4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受貶時,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作此詞以贊柔奴。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於公元1085(元豐八年)十二月。公元1084年(蘇軾元豐七年)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禮部侍郎召還,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參考資料:

1、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49-650

2、杜運通.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精品評註:線裝書局,2011:257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鬱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傑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裡對“清歌”的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透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顏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誇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讚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鬥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讚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

  最後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參考資料:

1、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49-650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961-965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生動描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其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透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簡練而又傳神地表現出其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詞人也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他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這首詞風格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