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尉遲杯·離恨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紅林檎近·高柳春才軟
下一篇詩文: 點絳唇·傷感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隋堤大路上,天色已晚,茫茫一片霧氣迷漫著路旁的柳樹。冷冷清清的月光,宛如給大地蓋上一層輕輕的沙罩。我再一次住在河橋的深處。畫船不知人間情意,只顧一直前行,任蒼茫的煙波隔著前路。只等行人喝得大醉,又蓋著厚厚的被套,它便載著傷心的離人帶走,同時載走了多少的離別之情。
想到從前在京師,經常到樹林邊的亭臺樓閣中游玩。青樓中的那些歌女都與我相識。我也看慣了她們的華麗裝扮,和她們的動人舞姿。如今我一個人卻宿在這小小的漁村水邊,漫漫長夜難以度過,對著一縷青煙,我自言自語。誰知我孤單寂寞,來到我身邊與我相伴。

註釋
尉遲杯:詞牌名,雙調,上片48字,下片57字,仄韻。
隋堤:隋煬帝大業元年重浚汴河,開通濟渠,沿河築堤,後稱隋堤。
密靄:濃雲密霧。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陰陰:形容月色暗淡。籠:籠罩。淡月籠沙: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河橋:汴河上的橋。
畫舸:畫船,即裝飾華美的遊船。
浦:水邊。
重衾:兩層被子。
離恨:離別的愁苦。
京華:京城。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偎傍:相互偎依的樣子。小檻:窗下或者長廊上的欄杆。
冶葉倡條:指歌妓。
慣見:常見。珠歌翠舞:聲色美妙的歌舞。
水驛:水邊的驛站。
無聊:孤單寂寞
夢魂:古人以為人的靈魂在睡夢中會離開肉體,故稱“夢魂”。凝想:聚精會神的想,痴痴地想。鴛侶:情人。

參考資料:

1、劉揚忠.周邦彥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1

2、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288-289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詞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寫詞人在運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離情別恨。

參考資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040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詞開頭的“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為是隋煬帝所開大運河的一段,故名。“漸日晚,密靄生深樹”,寫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際,但見日色漸漸向晚,濃重的暮靄正從茂密的樹林中瀰漫開來。

  接下來二句,化用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詩意,寫出主人公獨自悵望江天,孤寢船上的情景。

  “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這幾句寫分手時的情景,用的就是借物達意手法。這詞寫餞別情景是從鄭仲賢《送別》詩脫化出來的。王氏所謂“詩意出側面”,是指詩情借物宣洩,遷怨於物。有情人偏遇著這無情的畫舸,它全然不管戀人們難分難捨,將行人連同離恨都載走了。這裡遷怨畫舸,就是側寫。物本無情,視為有情,以責怪於物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恨,是借物達意的一種方式;離恨、離愁是一種感情,都是虛的,然而詩人們卻常常化虛為實,將愁恨說成是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這裡船載離恨,就是化虛為實。

  “因思舊客京華,長偎傍疏林,小檻歡聚。冶葉倡條俱相識,仍慣見、珠歌翠舞。”這是寫昔日京華相聚的歡樂場面。“冶葉”句化用李商隱《燕臺詩》“冶葉倡條遍相識”。所謂“冶葉倡條”,乃指歌妓。

  詞中主人公的戀人,也是歌妓一流人物。所以他同歌妓們廝混得很熟,常一起,觀賞她們歌舞。這歡樂的回憶,與“漁村水驛,夜如歲、焚香獨自語”,恰成鮮明對比。人由聚而散之際,回想歡樂聚會,必添愁情離懷。回憶對比,是很能觸發情感的。周邦彥這首詞,除用回憶對比外,還有一種對比,就是夢境和現實對比。“有何人、念我無聊,夢魂凝想鴛侶”,這個結尾,詞評家多以為寫得拙直、率意。這個收尾是不夠含蓄的,但是感情還是十分樸實濃烈的。這裡用了眼前實境和夢中虛境相對照,現實是舟中獨處,夢中卻是鴛侶和諧。“鴛侶”一詞已近於抽象化,形象不夠豐滿。但還是足以補出離情別恨的。

  此詞以宦遊途中水驛之夜的情景為中心而將追憶念想層層展開。全詞由景及情,由今及昔,寫眼前景採用白描手法,敘寫追思往事時用借物達意。反襯對比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結句直抒性情而不借景烘托,可謂大巧若拙,別具魅力。

參考資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040
展開↧
詩文作者
周邦彥
周邦彥

周邦彥(1057—1121),北宋著名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

神宗趙頊元豐初,在汴京作太學生,寫了一篇《汴都賦》,描述當時汴京盛況,歌頌了新法,受到趙頊的賞識,被提拔為太學正。以後十餘年間,在外飄流,作過廬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蘇省)縣令等。哲宗趙煦紹聖三年(1096)以後,又回到汴京,作過國子監主簿、校書郎等官。徽宗趙佶時,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又外調順昌府、處州等地。後死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37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