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瑞鶴仙·秋感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暮砧催、银屏翦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鷓鴣天·化度寺作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風緊雨密,池中荷葉上的水珠像擊得粉碎的玉璧碎塊似的向四周拋灑。密集的雨點,隨著風勢斜襲著緊閉的窗隙。風雨侵秋林,使林中發出似怨似泣的聲音。我凝視著對面雨幕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山,山上的草木由碧轉黃,不覺興起人生苦短之感,於是緊鎖眉頭,愁上心頭。涼風襲人,頭上雖然裹著頭巾,但仍舊感到陣陣寒意。由此想起新增衣衫。但衣衫雖在,那曾經為我漏夜趕製這衣衫的人兒如今卻在哪兒呢?最沒有意思的是人去樓空,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室中無人打掃,常會身沾灰塵,額觸蛛網。
我這位離井背鄉,在外羈旅行役,以度生計的人,此刻即使去園中所見的也無非是殘柳敗花,而這淒涼的秋景,又與當日與蘇姬分手時的西園景色極為相似,更加引起傷感情緒。西風漸起,穿著一雙破屐,在舊地林下路、水邊石重遊。在蟋蟀的悲鳴聲中,好夢難果。因思念故土,歸心似箭,根本沒有心思去欣賞暮寒中江村裡發出的哀笛聲。空中的飛雪,浮蘋背面的茸毛,蘆的花絮都是純白色的,但與我的雙鬢相比,還是不如我的頭髮白。

註釋
瑞鶴仙:詞牌名。又名“一捻紅”。此詞雙調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七仄韻,後片十二句六仄韻。
捎:一本作“梢”。
小山:畫屏上的山巒。迭:一本作“送”。
岸幘(zé):頭巾覆在額上,把頭巾撤起露出前額。岸,露額;幘,頭巾。此表示態度酒脫,不拘束。
砧(zhēn):搗衣石。
銀屏:代指姬之住處。剪尺:女子用物,代指愛姬。
燕:喻指去姫。
羅額;羅幕的橫額。
分:情分。
屐(jī):木鞋,鞋的通稱。
那聽:哪堪聽。
蘋(pín):水中植物。又名田字草、四字菜。

參考資料:
1、趙慧文 徐育民.吳文英詞新釋輯評(上).北京:中國書店,2007:19-22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為憶蘇姫之詞。吳文英與蘇姬情愛最篤,但吳文英卸幕離職,遷居杭州以後,蘇姬便離開了他。他寫下了許多憶念蘇姬之作。這是他再至蘇州因風雨愁人而憶姬時所作。

參考資料:
1、趙慧文 徐育民.吳文英詞新釋輯評(上).北京:中國書店,2007:19-22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借風雨秋景抒發作者的感慨以及思念去姬之情,又從思念帶出對秋天景色的感觸。全詞語言清麗脫俗,情景交融,渾然一片,上下闋銜接自然。

  此詞發端三韻,以秋風秋雨之景渲染愁情韻是倒裝句,寫陰雲密佈,秋雨綿綿,雨水打在荷葉上,如淚珠漣漣;斜風斜雨吹進窗隙,寒氣通人。一個“拋”字,勾出雨落碧荷之狀,“壁”形容荷葉的色澤。“林聲怨秋色”一韻,承接“雨”,寫雨聲淅瀝,滴在荷葉上如怨如訴。“對小山不迭”一韻,由景轉人人事,詞人面對屏風中連綿不斷的山巒,想起愛姬,不禁愁眉雙鎖。“碧”承“秋色”,“愁”承“怨”字,揭示了詞的感情基調。“涼欺岸幘”寫秋雨寒氣襲上額頭,更感涼意。這“涼”不僅身涼,而且道出心涼。“暮砧催、銀屏剪尺”寫在秋風秋雨的傍晚,聽到遠處砧聲陣陣,禁不住思念那心愛的美姬。此句引出愛姬,由景轉到人物。“最無聊”一韻,寫人去樓空,塵暗羅幕,一片淒涼景象映入眼簾,襲上心頭。“最無聊”三字,直抒胸臆。歇拍處的燕去堂空”引出下片。

  過片不變,繼“燕去”展開。“西園有分”寫蘇州西園乃是詞人與愛姬共居之地,“有分”二字頗具意蘊,不僅寫出昔日二人情意綿綿,而且化用曹植《贈白馬王彪》“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詩意,表達了今日人雖去,但情更親的企盼。然而眼前景物卻是“斷柳悽花”一片蕭疏淒涼,“似曾相識”一句用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表達了兩層意思,“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反用,言姬去而不歸;“無可奈何花落去”是正用,抒發了惆悵無奈的情懷。“西風破屐”二韻,繼寫今情,西風颯颯,詞人踏上昔日的“林下路、水邊石”去探訪遺蹤,追懷當日美境;但此時,只有蟋蟀悽泣,孤雁哀鳴,更哪堪江村夜笛鳴咽。這幾句景由一個“念”字貫下,“殘夢”“心事”與“念”字呼應,表明此景乃情中景。結句“看雪飛”一韻,言愁緒滿懷,頭白勝雪。此處以飛雪、蘆花、白蘋花作比。結句情景交融,神完氣足。

  此詞特色主要是:一、善於以景託情,西風、秋雨、淚荷、暮砧、暗幕、斷柳、寒蛩、孤鴻、夜雨,這一切景物都滿蘊著悲情。二、精於造語,去陳脫俗。如“漏雲篩雨”在雲雨之前加上“漏篩”二字,形象地勾出了秋雨連綿之態。“銀屏剪尺”以借代法,代指愛姬,“燕去”“行客”代指姬之離去。“有分”“似曾相識”化用曹植、晏殊的詩詞語句,增加了詞的內涵,深化了詞境。

參考資料:
1、趙慧文 徐育民.吳文英詞新釋輯評(上).北京:中國書店,2007:19-22
展開↧
詩文作者
吳文英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後“困躓以死”。

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504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