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題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落花紛紛我在夕陽的餘暉中把門關上,天邊有幾隻歸巢的烏鴉繞著樹林盤旋。
吟完詩在欄杆邊小立片刻,遠遠望見漁夫樵子一個個走在回家的路上。

註釋
春晚:暮春傍晚。
夕暉:夕陽的餘暉。
昏鴉:黃昏時的烏鴉。傍:圍繞。
吟:誦讀詩文。闌(lán)幹:欄杆。
樵(qiáo)漁:樵夫、漁夫。

參考資料:

1、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30-131

2、黃瑞雲.兩宋詩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0-2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創作於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任南康知軍。一個暮春之晚,見景色動人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題春晚”之“春晚”,據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詩所描寫的,乃是鄉村暮春晚景。

  紅日西沉,夜色降臨之前,一位“吟餘小立闌干外”的詩人,正在遊目觀賞村野景緻。吟,可以指作詩,亦可以指誦讀詩文。這位詩人白晝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時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樓臺(其居處是簡陋小樓,故有“柴門”之語)欄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時所見之景。

  他先近看柴門。時已晚春,花兒紛紛飄落,有的還飄進了門內,把那夕陽的餘輝擋在門外,可見落花堆積之多。繼而又遠看樹林。稍遠處有一片樹林。蒼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幾隻黃昏時的烏鴉,忽高忽低、時上時下,緊挨林子飛著。將烏鴉稱為“點”,是因為距離較遠,天色昏暗,望去像“點”一樣。最後詩人放目遙望,在那鄉間小路的盡頭,遠遠望見樵夫漁子,擔柴捕魚,一路歸來。

  展現在詩人眼前的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題中“晚”字,而起筆“花落”則點明瞭“春”字(詩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匯成村野薄暮時分諧和、靜謐的意境。然而,詩人筆下所的靜境,又並不顯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鴉在“飛”,人正“歸”。點綴在詩行之中的三個動詞,為這靜謐的環境增添了鳥飛魚躍的活潑氣息,詩人就置身在這恬靜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饒有興味地“小立”觀賞。

  周敦頤是北宋理學的開山鼻祖。理學家論人物,頗重所謂“氣象”。程顥曾說:“自再見周茂叔之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說的是茂叔(周敦頤)為人的氣象。此詩的境界與他的為人一樣,也是靜而不寂,饒有生意,頗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述而》)的氣象。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75-176

2、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30-131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題春晚》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鄉村暮春晚景。詩中描繪了柴門花落、烏鴉歸林、詩人小立、樵夫漁人歸家等畫面,以動襯靜,烘托出靜謐而富有生氣的意境,表現出詩人內心的閒適和安寧。全詩的詩境如同詩人的人格一般,靜而不寂,饒有生意,頗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氣象。
展開↧
詩文作者
周敦頤
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42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