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南柯子·憶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残月 一作:残暑)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青山連綿不斷,潮水褪去路上還帶著泥沙。偶爾聽到幾聲鳥鳴,好像是在哀怨時光易逝。又是天各一方的淒涼日子,我遠在海角天涯。
秋涼的夜露消除殘暑的餘熱,拂曉的徐徐清風吹散朝霞。站在綠楊堤畔詢問那池中荷花:你可還記得,去年在此買酒的我?

註釋
南柯子:又名《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
潮平:指潮落。
怨年華:此指鳥兒哀嘆年光易逝。
淒涼時候:指天各一方的淒涼的日子。
白露:露水 。收:消除。殘月,一作“殘暑”,指餘熱。
散:一作“襯”,送。
年時沽酒:去年買酒。
那人家:那個人麼?指作者自己。家在此處是語尾助詞。

參考資料:

1、陸林編注 .宋詞 白話解說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116-117 .

2、溫庭筠,柳永等著 .婉約詞 插圖本 :萬卷出版 ,2008 :154-155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的作者仲殊是一位僧人,據說他年輕時風流倜儻,放蕩不羈,妻子對他甚為不滿,甚至食物裡下了毒,他得救不死,從此,心灰意冷,棄家為僧,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吳山寶月寺。這首詞便是他出家為僧後所作,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早年放蕩不羈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寫照。

參考資料:
1、關立勳主編 .宋詞精品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 :118-120 .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通篇寫景,又抒發了詞人對塵世生活的眷戀之情。十里青山,數聲鳥啼,殘月白露,清風曉霞,有聲有色地表現了江南的夏季景色。詞中上、下片的結句,委婉含蓄地提到人,而且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全詞清新雅潔,優美柔和,饒有意味。

  仲殊,名揮,姓張。安州人,曾舉進士。據說他年輕時風流倜儻,放蕩不羈,因此妻子對他甚為不滿,曾在食物裡下了毒,他得救不死。從此,他心灰意冷,棄家為僧,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吳山寶月寺。然仲殊雖出家為僧,卻不甚遵守佛門清規,雖不吃肉,卻嗜蜜、酒如命,每食必飲酒食蜜。這首詞便是他出家為僧後所作,從這首詞作中讀者仍能看出一個早年放蕩不羈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寫照。

  上片著重從空間方面著筆,首二句便直接鋪敘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隱隱水迢迢”的畫境。

  “十里青山遠”是遠望所得之景。“十里青山”本已含“遠”,而這裡更著一個“遠”字,不僅點出“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詞人不知歸期的惆悵寂冷心態。“潮平路帶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詞人的視線由“十里青山”的遠景觀賞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賦山轉向摹水,點出行人的具體環境。第三句由寫所見過渡到所聞。遠處一帶青山,偶爾可以聽見“數聲啼鳥”,這對歡樂人來說,便是青山綠水、美景如畫;鶯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賞心樂事,但對感觸特多,凡心未盡的詞人來說,卻似乎覺得啼鳥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這便是詞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鳥啼聲所引起的移情聯想。由鳥的啼怨,詞人不期而然地湧起又是“淒涼時候”,又是“遠在天涯”的感嘆了。這是詞人長期的漂泊以及對這種生活的厭倦情緒的反映。

  下片主要從時間方面落筆。

  “白露”既指秋涼的夜露,又表明了節候。“清風”句緊承前句強調白晝的結束。這兩句緊承“啼鳥怨年華”的命意,形象生動地展示出時間推移的程序。“綠楊”句承前寫景。楊柳堤岸,濃蔭密處,微風過後,荷香飄拂,那荷花又大又麗,正撩人情思。

  站在荷塘邊,詞人突然想起來了,原來有一年,也是這個時候,他到過此地,在附近的酒家買酒喝,並乘著酒意還來觀賞過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嘆又是喜悅,於是向著塘裡的荷花問道:“荷花啊,你還記得那年買酒喝的那個醉漢麼?”這一問頗含韻致,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是最聖潔的東西,所以釋迦佛像都是坐在蓮花上的。而如今詞人雖為和尚,看到蓮花想起的卻是它那世俗的美豔,並將荷花與自己醉中賞花的事緊緊聯絡起來,這就表明了詞人雖名為和尚的真實心態。這裡詞人由眼前景而追憶往昔事,仍是從時間方面來寫,照應上片“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

  全詞從時空兩方面構思,寫景抒情,情寓於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詞作設色明豔,對比和諧,色彩豔麗,美感很強。

參考資料:

1、(宋)王禹偁等著 .宋詞三百首鑑賞大全集 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214-215 .

2、程豔傑 靳豔萍編著 .宋詞三百首 精讀·故事 (上冊)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350-352 .

展開↧
詩文作者
仲殊
仲殊
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遊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後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63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