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樑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滿江紅·蒜山懷古
下一篇詩文: 歸國遙·香玉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無論在朝為官,還是隱於山林都是幻夢,何必為寵辱得失自我驚擾(皆要寵辱不驚)。只願秋飲如同甘露之美酒,夜吟冰雪之詩句,以此悠閒過一生。
猶記得小時候,窗外風雨兩人同宿夜語的手足情誼.送行路上牽掛前方不知有誰繼續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鏡子清澈無波。

註釋
浮樑:縣名,宋屬饒州。《浮樑縣志·官司志》:“辛次膺字企李,萊州人,政和二年進士,靖康初,奉親來知浮樑,遂留居溪東之南城最高山下。”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鐘鼎句:杜甫《清明》:“鐘鼎山林各天成,濁醪粗飯任吾年。” 鐘鼎,鐘鳴鼎食,古代富貴人家擊鐘奏樂,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華。山林,指隱居鄉野。
寵辱休驚:《老子》:“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裁冰:作詩。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詩:“長鬣張郎三十八,天遣裁詩花作骨。”
記取二句:《王直方詩話》:“東坡喜韋蘇州‘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之句,故在鄭別子由雲:‘寒燈對疇昔,夜雨何時聽簫瑟。’……在東府者有云:‘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又云:‘對床老兄弟,夜雨鳴竹屋。’此其兄弟所賦也。”賀鑄《凌歌》:“量船載酒,賴使君相對兩胡床。”
問誰句:蘇軾《永遇樂·長憶別時》:“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
曉山二句:王觀《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樑》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之後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時期。在罷歸賦閒的日子裡,可以排遣壯懷愁緒的,只有飲酒、賦詞諸項。此時他送族弟辛祐之歸浮樑,為賦別情而作此詞。

參考資料:

1、朱惠國.論辛棄疾二十四首《臨江仙》的體式及其詞譜學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17(04)

2、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註(上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

展開↧
詩文作者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97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