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禪悅二首·其二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禪悅二首·其一
下一篇詩文: 贈友人三首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在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樣也可以進入禪關,不必花費萬金去買山尋求幽靜。
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綻放如滿月,就算在家被俗世纏身,內心也比出家人清閒。

註釋
禪關:禪門,指修禪學道的處所。
在家:佛教專有名詞,與“出家”相對。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組詩寫於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本首是其第二首。作者曾任吏部郎中,有“兼濟天下”之志,但是朝廷閉關自守。作者本想指陳時弊,但好友洪亮吉的悲慘遭遇讓他望而卻步,故漸漸失意,遂問津佛學,退隱山谷,於禪機理趣中獲得身心的愉悅。

參考資料:
1、姜劍雲.禪詩百首.上海:中華書局,2008:75-76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本首詩是說明習禪貴有清妙之心,如是,則隱於山林或居於寺廟都是多事。所以“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只要心地充滿慈悲,照徹光明,那麼,在家修行更是本質意義上的“出家”。

  這首詩所闡明的理趣同樣是“明心見性”,貴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作者認為只要心靈湛然,意靜思定,關照自身心性的清淨,那麼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樣也可以進入禪關,而不必刻意追求清谷幽林,深山寂野。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與上一首中的“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都重在言心性澄明,其意旨和理趣可謂互相呼應,一脈相承。佛法告訴我們人的本心本性即是我們通向自在、快樂、智慧的大門,心圓滿清淨了,則事事自然遊刃而解,外界的一切是非曲直,好壞對錯完全由我們內心來決定。

參考資料:
1、姜劍雲.禪詩百首.上海:中華書局,2008:75-76
展開↧
詩文作者
張問陶
張問陶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門,號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亦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

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後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後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遊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於蘇州寓所。

撰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餘首。其詩天才橫溢,價重雞林,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其生平事蹟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張問陶年譜》、《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

遂寧市船山區即以區內文化名山船山及鄉賢船山先生張問陶命名。

1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