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重別薛華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散關晨度
下一篇詩文: 麻平晚行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風洗刷著能把錦緞洗得更好看的錦江。
這分別的地方,有樓臺,緊靠著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諸,很長很長,長得要跟遠天連起來。
旅途飄泊,現在要以千里計數了;而悽悽惶惶的情景,看來要陪伴我一輩子了。
眼前的窮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淚洗面;回頭看看我走過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註釋
沉珠浦:河岸的美稱。浦,江岸。
濯(zhuó)錦川:即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傳說蜀人織錦濯其中則錦色鮮豔,濯於他水,則錦色暗淡,故稱。
絕岸:陡峭的江岸。洲渚(zhǔ):水中小塊的陸地。
亙(gèn):綿延。
長天:遼闊的天空。
旅泊:飄泊。旅,一作“飄”。
棲遑(xī huáng):同“棲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遲”。
潸(shān)然:流淚。

參考資料:

1、聶文鬱 .王勃詩解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0 :105-106 .

2、(唐)王勃著 倪木興 選注 .初唐四傑詩選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 :21-22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詩是咸亨元年(670)詩人在蜀中與薛華再次分別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唐)王勃 著,楊曉彩,姜劍雲 解評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23-24 .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這首詩的創作特點是隨心而發,直抒胸臆。面對好友,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憤懣悽苦,傾瀉無遺。

  詩的首聯不僅寫出時間、地點,還暗含了自己的不滿,用夜明珠自喻,說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雖然璀璨奪目,但埋沒在泥沙中不能熠熠發光。

  第二聯直接寫眼前景物,視線由近及遠,極為開闊。秋天的江水如同酈道元《水經注》中描繪的景象:“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淒涼悲苦之情由景而生。

  第三聯很自然地過渡到抒情,面對滔滔江水,詩人產生旅泊千里、棲遑百年的感覺,李煜的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是最好的概括。

  最後一聯,詩人難以自已,直接寫出與好友即將離別,漫漫旅途,只有淚水相伴的悲涼和哀愁。詩中反映出沛王府放逐事件對王勃是致命一擊,樂觀向上、熱情豪放的王勃漸漸遠去,淒涼悲苫、憂鬱彷徨的王勃開始出現。

  此詩寫景浩蕩開闊,抒情真實自然,借景傳情,景中見情。

參考資料:
1、(唐)王勃 著,楊曉彩,姜劍雲 解評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23-24 .
展開↧
詩文作者
王勃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9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