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臨江二首
下一篇詩文: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早已是他鄉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時,此時正值早秋七月,在江邊小亭邊送別友人,看著朦朧的月光隨著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動。
我面對滾滾流淌的江水感到時光在不斷流逝,本已為人生中的經常離別而傷懷,現在又看到渡口的樹蔭下停著你即將離去的船隻。

江面上返鄉的船隻來來往往列彷彿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捨的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湧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於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

註釋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個月,舊稱孟秋,即陰曆七月。
明月帶江流:指月光隨著江水流動。帶,連帶,隨著。
逝川:這裡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儼:好像。
波瀾:波濤。

參考資料:

1、戴 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79-82

2、任國緒.初唐四傑詩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47-48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王勃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逐出長安,後南下入蜀。根據組詩題中“秋江”及第二首詩中“他鄉”字樣,這組詩或作於王勃居蜀時期。

參考資料:
1、任國緒.初唐四傑詩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47-48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兩首詩都有趣地運用重複的詞語,表現一種迴旋反覆的美:第一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與第三字相同。王勃將陸與水相對,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對偶之一。

  第一首詩寫出了詩人客中送客時內心的傷感,表現了詩人對於友情的感慨。詩人已經感傷於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於看到離去的朋友。第一、二句疊用“早”“江”二字,有一種迴環往復的美感,也有一種節奏緊湊的效果,和下面兩句一比,節奏的變化就顯出來了,而節奏由緊張變為舒緩,又正與送別是的愴然與別離後的惆悵相吻合。第三、四句說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別離的傷感,更何況看到渡口的樹林隱沒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鄉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兩句用的也是這種更進一層的寫法。這裡化用《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語句,顯示了王勃擅長化用前人詩文的特點。

  第二首詩同樣寫得非常深情。在詩中,詩人運用了一個十分普通的宮廷轉喻來進行巧妙的議論:“誰說甲是真的(事實上甲是真的),因為乙(巧妙的構思)與甲相矛盾。”由於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最後兩句,詩人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對於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愛,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真誠。

  這是一組七言絕句。“初唐四傑”傳世之詩作,七言絕句很少。就這組詩看,作者對於七言絕句創作技巧的掌握顯然還不夠純熟。

參考資料:
1、宇文所安.初唐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03-104
展開↧
詩文作者
王勃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9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