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登池州翠微亭詩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年復一年,我馳騁疆場,戰袍上灑滿了灰塵;今天特地騎馬到達翠微亭,觀賞齊山美景。
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夠,在馬蹄聲聲的催促中,踏著明亮的月色歸來。

註釋
池州:今安徽貴池。
翠微亭:在貴池南齊山頂上。
經年:常年。
征衣:離家遠行的人的衣服。這裡指從軍的衣服。
特特:特地、專門。亦可解作馬蹄聲,二義皆通。
尋芳:遊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看不足:看不夠。

參考資料:

1、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頁

2、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紹興五年(1135年)春 ,岳飛率兵駐防池州,遊城東南齊山翠微亭,作此詩。

參考資料:
1、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07-208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記遊詩,詩作於池州,一反其詞的激昂悲壯,以清新明快的筆法,抒寫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熱愛,體現了馬背賦詩的特點。

  前兩句寫出遊的愉悅。起句“經年塵土滿征衣”寫長期緊張的軍旅生活。詩人從軍後,一直過著緊張的軍事生活,特別是在抗金斗爭中,為了保衛南宋殘存的半壁河山,進而恢復中原,他披甲執銳,率領軍隊,衝鋒陷陣,轉戰南北,長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衛國家的偉大事業之中。詩的開頭一句正是對這種緊張軍旅生活的生動樸實的高度概括。“經年”,這裡指很長時間以來。“征衣”,這裡是指長期在外作戰所穿的衣服。既然長年累月地率領部隊轉戰南北,生活十分緊張,那就根本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去悠閒地遊覽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愈是這樣,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這樣,起筆一句就為下面內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鋪墊,看似與記遊無關,而作用卻在於突出、強調和反襯了這次出遊的難得與可貴。

  故對句以“特特尋芳上翠微”接住。現在,詩人竟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到齊山觀覽,而且登上了著名詩人杜牧在這裡建造的翠微亭,心裡一定愉快、興奮。“特特”,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當特別、特地講,起了強調、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脈,一是指馬蹄聲,交待了這次出遊是騎馬去的,成為詩歌結尾一句的伏筆。“尋芳”,探賞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詩人到達的地方。這樣,對句實際上寫了出遊的方式(騎馬)和到達的地點(翠微亭),從而起到了點題、破題的作用。詩的開頭兩句,首句起筆突兀,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似與題目無關,而實為次句鋪墊;次句陡轉筆鋒扣題,承接自然,成為首句的照應;兩句相互配合,表現出作者大起大落、大開大闔的高度藝術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偉氣魄。兩句形成了波瀾和對比,從而突出了這次出遊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詩的三四兩句並沒有象一般的記遊詩那樣,對看到的景色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而是著眼於主觀感覺,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寫出了這次“尋芳”的感受,將秀麗的山水和優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樸實、最通俗的“好”字來表達,既有主觀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讚美。同時,又用“看不足”傳達自己對“好水好山”的喜愛、依戀和欣賞。

  結尾一句則寫了詩人為祖國壯麗的山河所陶醉,樂而忘返,直到夜幕降臨,才在月光下騎馬返回。“馬蹄”,照應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則寫出了馬蹄聲響使詩人從陶醉中清醒過來的情態,確切而傳神。“月明歸”,說明回返時間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寫出了詩人對山水景色的無限熱愛、無限留戀。岳飛之所以成為民族英雄,之所以為自己的國家英勇戰鬥,同他如此熱戀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詩的結尾兩句正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這首詩透過記遊,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限深厚的熱愛之情。在藝術上運思巧妙,不落俗套,雖是記遊,而不具體描述景物,重在抒寫個人感受。其結構方式除以時間為序外,又把情感的變化作為全詩的線索,突出了這次出遊登臨的喜悅。語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話。

參考資料:

1、[清]黃邦寧 編.《嶽忠武王全集》:掃葉山房,1927年10月第3版

2、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 ,1987.12(2012.7重印): 第886-887頁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池州翠微亭》是一首七言絕句,為一首記遊詩,主要記述詩人登臨池州翠微亭觀覽勝景的心理狀態和出遊情形。他一生戎馬征戰,志在恢復,少有閒情逸致,這首詩則一反其詞的激昂悲壯,以清新明快的筆法,抒寫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熱愛,體現出馬背賦詩的特點。
展開↧
詩文作者
岳飛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