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西瓜園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西樓獨上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西瓜汁液雖多卻味淡如水,本是種於燕北一帶,現今河南也遍地種植了。
綠色蔓莖的西瓜抵抗霜寒長於沙地上,時節到來各地處處都在吃西瓜。
西瓜形狀空廓味道很談如同飲水一般,同是舶來品卻是不如蒲萄苜蓿。

註釋
蔓:蔓生植物的枝莖。杜甫《新婚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凌霜:抵抗霜寒。
軟沙:細沙。
形模:形狀。 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一:“不審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為?”濩(huò)落:空廓。
蒲萄:即葡萄。
苜蓿(mù xu):古大苑語buksuk的音譯。植物名。

參考資料:

1、《古代漢語字典》編委會編,古代漢語字典 大字本 最新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14.02,第598頁

2、漢語大詞典普及本編委會編著,漢語大詞典普及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08,第352頁

3、廖啟良編著,實用古詩佳句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75頁

4、(明)湯顯祖著;胡金望,呂賢平評註,南柯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5.03,第202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二首。范成大行至開封,見本是“燕地種”的西瓜,已經遍佈河南,心中感慨,遂作此詩。

參考資料:
1、俞曉紅主編,充滿生機的沃土新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09,第167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詩人在詩中描繪了北方一個處處可見的西瓜園。

  詩的一、二句寫西瓜生長的環境和年來年去每到夏天到處都吃瓜的情景。西瓜與蒲萄、苜蓿一樣,都是舶來品,此時在北方已是常見之物,“碧蔓”“軟沙”,綠黃二色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充滿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詞卻又猛然一寒,美麗的東西是很難經得起嚴霜的。

  接下來詩的三、四句寫西瓜的形狀味道。詩人覺得生長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狀上、味道上都不盡如人意,不能與葡萄、苜蓿相比。隱隱地透露出了一絲遺憾。蒲萄、苜蓿在西漢時傳入中原,李頎《古從軍行》最後兩句感慨道:“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盛唐的詩人是在感慨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唐王朝所進行的開邊戰爭的殘酷,而這在“祈請國信使”范成大聽來卻充滿了絲絲苦澀。一方面,南宋軍事力量的薄弱,對金國的俯首稱臣,註定范成大的出使必然少不了受辱;另一方面范成大又渴望如蘇武一樣為國盡忠。矛盾交織,面對同為舶來品的西瓜,聯想到唐人詩句,苦澀橫亙心頭,報國的赤膽忠心和對強大國力的渴慕逐漸鮮明起來。

  詩題旁還有一個自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燕北為女真族的起源之地,而河南則為北宋故都所在,燕北的西瓜如今遍佈河南,國破家亡之恨暗含其中。詩人藉助北方特有的物產,在對西瓜的描繪中,委婉地表達了故國淪喪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迴歸的願望。雖然這些詩仍然圍繞著愛國主義這一主題,但與《州橋》等篇忍痛直詢和《雙廟》等篇借古諷今相比則有了很大的區別。詩人不再高聲呼喊,直抒胸臆將自己的感情一覽無餘地展現出來。相反,詩人把自己的感情潛藏在清新的田園風光之下,乍一看輕鬆愜意,深深品味之後卻又滲透出一層揮之不去的沉重,從而使感情更加深刻。詩人巧妙地藉助題後自注,把自己含而未說的意思點破,達到不說而說的效果。

  范成大在這首詩中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小中見大,用意深婉,透過北地特有的物產的描繪以及題後小注的巧妙運用,在田園風光背後寄託著自己的故國之思,把表層的輕快與深層的沉重進行對比,達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的效果。

參考資料:

1、廖啟良編著,實用古詩佳句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75頁

2、俞曉紅主編,充滿生機的沃土新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09,第167頁

3、漆俠著,漆俠全集 第十二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04,第221頁

展開↧
詩文作者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還朝後除中書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晚年退居石湖,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贈五官,後加贈少師、崇國公,諡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198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