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俊初未遇,其迹或脱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
及夫登衮冕,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岂伊常情度。
定策神龙后,宫中翕清廓。俄顷辨尊亲,指挥存顾托。
群公有惭色,王室无削弱。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
我行得遗迹,池馆皆疏凿。壮公临事断,顾步涕横落。
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
豪俊初未遇,其迹或脱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
及夫登衮冕,直气森喷薄。磊落见异人,岂伊常情度。
定策神龙后,宫中翕清廓。俄顷辨尊亲,指挥存顾托。
群公有惭色,王室无削弱。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
我行得遗迹,池馆皆疏凿。壮公临事断,顾步涕横落。
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