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懷錦水居止二首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

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長江二首
下一篇詩文: 西閣夜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軍隊向西開赴討伐邪惡,風塵滾滾戰爭實在太多。
我似乎聽到了成都一帶的父老,正在吟誦著舜帝的《南風》之歌。
雲安天險終究難以立身,而況花溪邊的柴門又豈可重過?
朝朝暮暮的巫峽水啊,引我遠思那錦江之波。

萬里橋西,百花潭北,那裡有我親手經營的草堂。
高敞的軒廊都對著流水,蒼老的樹木飽經風霜。
西部的雪嶺呈現出接天的白色,夕歸中的錦城一片金黃。
可惜那山川壯美的地方,回首遙望已然模糊渺茫。

註釋
⑴錦水居止:這裡指杜甫草堂。
⑵舜謳歌:出《孟子》。
⑶天險:劍門。《易》:天險不可升也。
⑷柴門: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代指貧寒之家;陋室。
⑸逗:引。
⑹萬里橋:成都歷史上著名的古橋。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設宴送費禕出使東吳,費禕嘆曰:“萬里之行,始於此橋。”該橋由此而得名。
⑺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潭北有唐著名詩人杜甫的草堂。
⑻層軒:指多層的帶有長廊的敞廳。
⑼界天:接天。
⑽曛(xūn)日:指天色已晚。曛,日落時的餘光。
⑾形勝地:山川壯美的地方。
⑿茫茫:比喻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參考資料:

1、陳鐵民.文白對照 傳世藏書 文庫 第三十一卷:三秦出版社,1999:659

2、韓成武,張志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作於永泰元年(765年)秋。五月,杜甫全家離開浣花溪草堂,乘舟東下。九月到雲安(今四川雲陽),因肺病加劇,在雲安養病,暫住在嚴明府的水閣裡。柏茂林等起兵討旰,蜀中大亂。詩人懷思成都草堂,寫了這二首詩。

參考資料:
1、凌朝漢.洗石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308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所謂“形勝地”,指的是“錦水居止”內外的形勝之地。就成都草堂本身的形勝看;它位置在“萬里橋西”與“百花潭北”之間,這一方面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萬里之行,始於今日。”諸葛亮對費禕的送行辭似乎言猶在耳。另一方面勾起對民間習俗的雅興,在四月十九日那天,成群的男女老少,來往於浣花溪邊,盡情遊宴。草堂的“柴門”前是不是停泊過東吳的客船,那“面水層軒”有沒有反映著西山的雪影,看看那些“經霜老樹”:童童青蓋的“倚天柟樹”、濃蔭鋪地的榿木、疏柯昂藏的蒼松,等等,莫不洋溢著豪縱自然的風光和峻峭挺拔的氣勢。

  其實,對草堂形勝的描繪,杜甫寫《懷錦水居止二首》之前,曾推出一個特寫鏡頭,即《絕句三首》其二雲: “水檻溫江口,茅堂石筍西。移船先主廟,洗藥浣花溪。”王嗣奭說: “言草堂形勝,又思留住。”仇兆鰲亦說: “見成都形勝,而仍事遊覽也。”可見這塊形勝之地,很值得“居止”。不過,在這詩裡,王嗣奭也有未弄清之處: “但溫江在成都西五十里,水檻亦不相及,不解所謂”(《杜臆》卷之六)。其所以“不解”,就在於他見木不見林,只看到草堂形勝,沒有看到與之相連屬的其他形勝之地。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杜甫具有“視通萬里”的創作本領,善於在相距遙遠的此岸與彼岸之間牽線搭橋,塑造一個又一個的立體浮雕。這裡,詩人巧妙地不僅把草堂形勝與成都形勝掛鉤,同時又與蜀中一些形勝之地連在一起。水檻與溫江相距不過“四五十里”,而“錦水居止”與之“相及”的就更加遼闊了: “西山白雪”與“錦城曛黃”遙遙相映, “巫峽水”與“錦江波”千里來相會。這是絕妙的蜀中形勝圖。杜甫之所以念念不忘這些“形勝地”,其一的首二句揭示了嚴峻的重大因素。玄宗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後,唐代的歷史由統一進入了分裂的時期。在這時期裡,一些懷有野心的地方官吏,利用他們的地位,形成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地方割據勢力,與朝廷之間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各種矛盾,帶來了大大小小的戰亂不息,使人民處於一場浩劫之中。蜀中也不例外。

  前人多認為:杜甫因崔旰亂蜀而懷思草堂。這是不錯的。不過,倘若從詩中提到的“軍旅”、“天險”、“雪嶺”、“錦城曛黃”等句看,所謂“風塵戰伐多”,顯然不僅針對崔旰之亂而言,可以說此句概括了杜甫入蜀後所遭遇的各種戰亂,似乎更符合當時的社會歷史實際。例如,寶應元年(762年)年詩人在成都草堂寫道: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風起春城暮,高樓鼓角悲。”廣德元年(765年)十月在閬州寫道: “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街唯見哭,城市不聞歌。漂梗無安地,銜枚有荷戈。官軍未通蜀,吾道竟如何。”永泰元年(765年)在雲安寫道: “萬國皆戎馬,酣歌淚欲垂。”“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射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尤其值得注意的,跟《懷錦水居止二首》同時同地所作的《將曉二首》其一雲: “巴人常小梗,蜀使動無邊。”《杜詩詳註》引黃鶴說:“‘巴人常小梗’,謂上元間,劍南東川節度兵馬使段子璋反,伏誅。寶應初劍南西山兵馬使徐知道反,伏誅。明年劍南西山兵馬使崔旰反,殺成都節度使郭英義。”所謂“常小梗”與“戰伐多”,正是同一含義的不同說法。此外,“常小梗”的“梗”,還應包括吐蕃。據《唐書·郭正一傳》:“高宗召群臣問所以制戎?正曰:‘吐蕃曠年梗寇,師數出;坐費糧貲。”梗寇指強悍的吐蕃,所以趙次公解釋“天險”為“憂吐蜀能犯蜀之險也”,解釋“雪嶺”為“吐蕃中山”(《九家集註杜詩》)。它是有一定依據的。觀此可知,那些形勝之地面臨如此頻繁的各種戰亂,使詩人牽腸掛肚。 “雪嶺白”和“錦城黃”在詩人心靈上投下濃重的陰影。

  杜甫對草堂有過多次的懷念。避亂梓州時,他深恐草堂遭到焚燬,焦慮著綠竹和小松難以成長;一旦戰亂稍有平息,便在重返草堂途中,想象著如何過幾天安定的生活。而這最後一次在雲安的懷念,又比前幾次的懷念內涵更加深刻得多;詩人似乎察覺到:日趨沒落的唐帝國,對混亂的地方割據勢力,已經難以控制了。蜀中“形勝地”無日不在戰亂中受到嚴峻威脅。 “回首”固然“茫茫”,深重的災難卻依然蔓延。杜甫對草堂的懷念,不僅僅是對個人“居止”的依依眷戀,同時是對其他形勝之地的衷心愛護,這是詩人從另一角度來傾吐他一貫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思。

參考資料:
1、陶道恕.杜甫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93:第399頁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