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首聯敘事寫情,平坦直露,寫詩人臥病在家,人事隔絕,已使人有寂寞之感,忽聞得朋友遠謫江西,惆悵萬分。第二聯緊扣“嗟”字寫惜別深情。朋友遠行,詩人因病不能相送,傷別之情倍添一層。第三聯圍繞“嗟"字,借孫楚、屈原的典故,交待友人行蹤,喻寫友人品性遭遇,抒發詩人對宦海沉浮之感和對友人的惋惜之情。最後兩句仍用典故,以“可惜”歸結“嗟”字。全詩筆墨飽滿,情意厚重。詩人以龍泉劍埋豐城的故事,暗點出友人的貶所,寄寓了懷才不遇的慨嘆,同時也是對友人的安慰,暗示他會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負。
首聯直接寫詩人當時因疾困床,與外界事務日漸疏離,社交範圍大為受限。於這孤寂時刻,又傳來友人將因貶謫而遠行的訊息。這訊息令詩人既因離別而感到孤寂,也因友人遠行而倍感憂傷,心頭的感慨湧動,難以壓抑,為全詩鋪設了深沉悲傷的基調。“嗟”字的運用恰到好處,表達了多重情感:首先是對別離的惋惜,因與知己的離別而感到不捨;其次是對友人受貶謫的傷感,對此感到深深的同情;最後是對社會風雲變幻的感慨,因友人被貶而對官場起伏、榮辱無常之事發出嘆息。這個“嗟”字貫穿全句,為整首詩營造出一種悲涼而沉重的氛圍。
頷聯巧妙地緊扣住“嗟”字,深刻地描繪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別離之情,呈現出他的情感起伏和心境變化,形成一幅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畫面。同時,詩人還透過虛構的情景,生動地描繪了他想象中的送別情景:友人遠行,詩人因病未能親自送行,從而加深了別離之情。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忽然產生奇思妙想,用江邊依依垂柳比擬自己內心的纏綿之情。這種虛實結合、自然樸實的表達方式,充滿了豐富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第四句則透露出詩人的心已飛往江濱,即便身在河橋之上,心卻早已飄向江畔,真切地描繪了詩人與友人深厚的情誼。與第三句形成鮮明對比,營造出更加豐富的情感層次,為“送別”主題增添了更多的情感體驗。
頸聯以“嗟”字為中心,巧妙地交織友人杜審言的貶謫經歷,描繪了他的命運起伏,同時運用孫楚、屈原的故事,將友人杜審言的才華與仕途跌宕融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惋惜和對世事的感嘆。孫楚,西晉著名文學家,儘管才華出眾,卻因為傲慢而缺少了鄉曲之譽,直到四十歲才開始從軍。屈平以高超才華著稱,因遭人誹謗被貶,流落沅湘,最終選擇在汨羅河中自盡。賈誼被貶長沙王太傅時,途經湘水,寫下了《吊屈原賦》表達自己的情感。友人杜審言同樣是一個“恃才謇傲”的人,此次被貶至吉州,途經兩湖之地,沿途正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詩人透過這些歷史典故,呼應友人的遭遇,感慨友人杜審言在仕途中的坎坷,抒發了深切的惋惜之情,使詩歌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內涵。
尾聯以典故為基礎,巧妙地運用“可惜”一詞來匯聚“嗟”之情。詩人以龍泉寶劍埋於豐城的傳說,含蓄地表達了友人受貶謫之事,對映出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此同時,也在暗中安慰友人,寄託了他再次得到重用、實現抱負的期望。這兩句詩句將典故與現實情境融合得緊密無縫,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收到了一石三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