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要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水龍吟·昔時曾有佳人
下一篇詩文: 水龍吟·被公驚倒瓢泉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到老才認識了陶淵明,夢中見到的彷彿是他的身影。一覺醒來覺得滿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開口又停。我佩服你白髮歸隱面對西風,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寧願歸耕。夏天在北窗前高臥乘涼,秋天在東籬旁自醉自醒。你的歸隱有更深的意義含在其中,絕不僅只是逸緻閒情。
我深信這位先哲並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氣,凜然如生。我們雖然相隔古今卻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後我難免出來做官,但榮華富貴已無味可品。為什麼隱居東山的謝安又要出仕?人們都說這是為了世上蒼生。

註釋
水龍吟:詞牌名。雙調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一句五仄韻。
淵明:即東晉詩人陶淵明。
參(cēn)差(cī):好像,彷彿。
覺來:醒來。
停觴(shāng)不御:停杯不飲。御:用,進,此處引申為飲。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祿。
堪:忍受。
凜然:嚴肅,令人生畏的樣子。
吾儕(chái):我輩,我們。
高山流水:喻知音。
直饒:即使。
甚:是。東山:指東晉大臣謝安,曾隱居東山。何事:為什麼。
蒼生:黎民百姓。

參考資料:

1、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註(下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808-809

2、楊 忠.辛棄疾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38-241

3、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49-15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尚無確鑿的資料可以證明,不過從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情緒來看,此詞可能作於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那年辛棄疾已經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退居瓢泉,於是滿腹心事,一腔幽怨,一發而不可遏止,遂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知音,而作此詞。

參考資料:

1、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2、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辛棄疾自青少年時代起,就飽經戰亂之苦,立志抗金,恢復中原,他的詞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稱。但是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知己”,未免有點消極。之所以如此,與他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學者考證,此詞約作於公元1194年(光宗紹熙五年),那年辛棄疾已經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於是感傷世事人生,不免慨嘆。

  此詞上片開頭就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句法就有點特別。陶淵明與作者,本來志趣不同,性格各異,而作者卻說他們已有了神交,並在夢中見過面了。這對一般讀者來說,不能不感到突兀、驚詫,從而也就有可能構成一個強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來”二字是特指,說明作者驅馳戰馬、奔波疆場或是籌劃抗金、收復故土的年輕時代,與脫離塵囂、迴歸自然的陶淵明是無緣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壓抑與排斥,壯志難酬的老年時代,才有機會“相識淵明”。這個開頭,對讀者來說既有些突然,又讓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靜的語氣敘述,益發顯得深沉。接下去的“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三句,直接抒寫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頭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飲,歌也不唱。這是為什麼?作者作了回答:一個白髮老翁怎能在西風蕭瑟中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

  詞的下片緊隨前文,並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東山再起!先講陶淵明的精神、人格和事業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凜然有生氣,和現實是相通的。“懍然生氣”一句,這裡暗用《世說新語·品藻》“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恆如有生氣”的語言以贊淵明。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作者緊跟著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來說明他同淵明之間是千古知音。這知音就在於對“富貴他年”所持的態度。接下去“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三句,引用了東晉謝安的故事。據《世說新語·排調篇》記載:“謝安在東山居布衣時,兄弟已有富貴者,翕集家門,傾動人物。劉夫人戲謂安曰:‘大丈夫不當如此乎?’謝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說明即使他年不免於富貴顯達,也是沒有意思的。結語“甚東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謝安的事,同書又記載:“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後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鹹出瞻送。高靈時為中丞,亦往相祖。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很顯然,從作者到陶淵明,又從陶淵明到謝安,或富貴顯達,或歸田隱居,或空懷壯志,雖處境各不相同,但其實一樣,都沒有什麼意義。這是英雄的悲嘆。

  與辛棄疾其他一些詩詞中所反映出來的豪情壯志不同,在這首詞中,作者已沒有“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那種壯志凌雲、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閒淡無謂,如此的不屑一顧,這絕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對現實政治的失望與哀嘆,是時代的悲劇。

參考資料:
1、《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2頁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是一首讚揚陶淵明人格精神的詞作。上片先寫詞人夢見陶淵明,極寫對他的思慕景仰之情。接寫他的高風亮節,恥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裡。再寫其隱居田園,亦非渾身靜穆,此中應別有深意;下片換頭兩句稱頌陶淵明精神永存,富有生氣;繼寫與之心境相通,當為異代知音;最後抒懷明志,寧田園而終也不同流合汙,即便出山再仕也志在為民,並不求個人榮華。全詞將敘述、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語言樸實厚重,格調恬淡清和,在辛詞中別具一格。
展開↧
詩文作者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970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