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

水榭枕官河,朱栏倚粉娥。记早春、栏畔曾过。开着绿纱窗一扇,吹钿笛,是伊么

无语注横波,裙花信手搓。怅年光、一往蹉跎。卖了杏花挑了菜,春纵好,已无多。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席見獅兒
下一篇詩文: 秣陵懷古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一處庭閣靜臥在官河上,有佳人倚著朱欄。回想起早春時節,我也曾從這兒走過。當時半掩的綠紗窗內,有個倩影在吹玉笛,是她嗎?
她默默注視著池面水波,信手搓揉著裙上花朵。歡息春光易逝,辜負了美好的年華。剛賣完杏花,又到了挑菜節,春光縱然好,只是不太多。

註釋
娥:美女。揚雄《方言》卷二:“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
鈿:音店,又音田,①金翠珠寶制如花狀之首飾。②指物嵌珠金寶器裝飾者。如鈿車、鈿合。
橫波:喻女子眼神流動,如水橫流。《文選·傅毅〈舞賦〉》有“眉連娟以增繞兮,目流睇而橫波”。李善注:“橫波,言目邪視,如水之橫流也。”連娟,眉曲細也。
挑了菜:指農曆二月初二挑菜節,舊俗當日男女皆出城遊玩。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暮春懷人詞。從題材來看,也是唐宋以來詞人寫得較為普遍的,但作者能在共有的題材中寫出自己的特色。這是由於他的藝術構想不同,既著力於寫景抒情,又融入了江南民間生活風情,令人讀來感受到鮮明的地方色彩。

  上片寫景而景中有人;下片抒情而寓情於景。起兩句“水榭枕官河,朱闌倚粉娥”,描繪了典型的江南水鄉小鎮的景色。“水榭”,建築在水邊或河上的亭閣。這裡是從唐代詩人杜荀鶴《送人遊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中點化而來。因為江南水鄉臨河住有人家,所以乘小舟緩航,可以窺見亭閣紅闌干傍立著一位濃豔的女子。“記早春”以下是寫對景生情,由此而想起不久前船過紅闌干旁時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時這裡的綠紗窗雖然緊閉著,但透過紗窗依稀地看見盛裝的女子在吹笛,耳際傳來一陣陣悠揚動聽的笛聲。“是伊麼”,大概就是她吧!是倚闌凝望的“粉娥”吧!這裡的筆墨含蓄,夾帶著強有力的暗示,他與這位女子並非初見,而是早有感情糾葛的。

  下片“無語注橫波,裙花信手搓”兩句,承上抒寫往日的深情。“橫波”是比喻眼光閃爍如水波流動的形態。但這裡不是寫男女離別之情,如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所寫那種與情侶分別時的場景與微妙的心態,而是勾勒出一幅男女幽會的柔情密意的情狀。熱戀的男子默默地、深情地盯視著她那動人的眼神,這種目光具有過分的透視力,使她低垂著頭,用纖手輕搓著身上的花裙衣,而心中蕩起的漣漪既是歡悅的,又是羞澀的。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戀愛的心理狀態。“悵年光、一往蹉跎”,表明上文所寫的男女相會是在去年的春天,歲月蹉跎,不覺春天又來到了人間。結束三句寫暮春景象,而以景襯情。“賣了杏花挑了菜”,這是江南民間生活風情,也說明春已將盡。南宋傑出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詩中寫過“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這裡不僅有叫賣杏花的聲音,而且有挑菜的動態,形象細緻生動。這些歸結為“春縱好,已無多”,透露出詞人既惜春,又懷人的意緒。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謂:“閒情之作,非其年所長,然振筆寫去,吐棄一切閨襜泛話,不求工而自工,才大者固無所不可也。”從這首詞作來看,語言通俗流暢,寫景清新,而情思纏綿,又充滿了江南鄉土生活氣息,正是“不求工而自工”。
展開↧
詩文作者
陳維崧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

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陳維崧出世,幼時便有文名。十七歲應童子試,被陽羨令何明瑞拔童子試第一。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為“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明亡後,科舉不第。弟弟陳宗石入贅於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亦寓居商丘,與弟同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陳維崧訪冒襄,在水繪庵中的深翠房讀書,冒襄派徐紫雲(雲郎)伴讀。

康熙元年(1662年),陳維崧至揚州與王士禎、張養重等修禊紅橋。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官翰林院檢討。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歲。

13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