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遊後湖賞蓮花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

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蓼花似火,綻放在水上,蘸入水中的,紅色亦不改,水鳥劃過湖面,驚得魚兒上下穿梭。
千萬頃的荷花爛漫奪目地綻放在水面之上,與滿池荷葉紅碧相間,與千頃碧波相映生色。
這千萬頃的美麗荷花,宛若當年孫武斬落的宮女之頭。

註釋
遊後湖賞蓮花:一作“幸後湖開宴賞荷花作”。
蓼(liǎo)花:草本植物。節常膨大,托葉鞘狀,抱莖,花淡紅色或白色。花,一作“梢”。
蘸(zhàn):沾染。
敷:開放,綻放。
孫武: 春秋時兵家,字長卿,齊國人,世稱“孫子”。曾以 《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孫武為吳王搬演陣法,宮女充為兵卒,恃寵調笑,不聽指揮,孫武立斬二人,陣法則成。
琉璃池:指水如琉璃一樣的池子,形容後湖彩色斑駁。典出《佛說無量壽經》:“內外左右,有諸浴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疵璃沙。璃池者,底水精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琉璃, 亦作 “流離”,一種礦石質的有色半透明體材料。

參考資料:
1、東籬子.李煜詞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38-140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見宋代無名氏《分門古今類事》卷十三“讖兆門上”。《新編分門古今類事》與《翰苑名談》雲:“江南李後主嘗一日幸後湖,開宴賞荷花,忽作古詩云:‘蓼花蘸水火不滅,水鳥驚魚銀梭投。滿目荷花千萬頃, 紅碧相雜敷清流。孫武已斬吳宮女,琉璃池上佳人頭。’”當時識者鹹謂吳宮中而有佳人頭,非吉兆也。是年,王師吊伐,城將破,或夢丱角女子行空中,以巨簁簁物,散落如豆著地,皆人頭。問其故,曰:“此當死於難者。”最後一人,冠服墮地,雲:“此徐舍人也。”既寤,徐鍇已死圍城中。據上述內容可知,正是在南唐滅亡那一年,李煜賞荷花,突然心血來潮寫下了這首詩。《增修詩話總龜》卷三十一引《摭遺》謂此詩為李璟作,《全唐詩》卷八因之。

參考資料:

1、東籬子.李煜詞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38-140

2、周睿.與五代史料相關的讖言詩的文字型別與文化闡釋.社會科學家,2005(06):171-174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蓼花似火,綻放在水上,水鳥劃過水面,驚得魚兒上下穿梭,在這充滿動感的背景下,千萬頃的荷花綻放在水面之上,與滿池荷葉紅碧相間。最後兩句想象荷花如同孫武當年斬落的宮女頭顱。全詩寫景雅緻,想象奇特。

  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美麗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蓼花似火,綻放在水上,蘸入水中的,紅色亦不改;水鳥劃過水面,驚得魚兒上下穿梭。就在這顯示著大自然美妙與神秘的、充滿動感的背景下,千萬頃的荷花爛漫奪目地綻放在水面之上,與滿池荷葉紅碧相間,與千頃碧波相映生色。

  詩人把荷花寫得無限妖饒,充滿生機,但是最後兩句的想象,卻充滿了血腥和不祥:“孫武已斬吳宮女,琉璃池上佳人頭。”詩人實在無法表達內心深處對荷花的獨特感受,於是生髮出一個兵家典故:孫武斬吳宮女。這個典故出自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詩人把荷花比喻成孫武當年斬落的宮女的頭顱。用“佳人頭”作為詩歌意象來形容蓮花的鮮豔、嬌美,前所未有。這個比喻險怪、冷豔,帶有幾分殺機,包含著一個附庸國國君潛意識中的不平之氣。不過如此一來,如火的蓼花映照下的水面則宛若一池血水,難怪當時人們都認為此詩不是吉兆。
展開↧
詩文作者
李璟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初名景通,曾更名瑤,字伯玉。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被後周奪取淮南江北之地,遂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逝世於南昌,時年四十六歲,葬順陵。死後獲宗主國宋朝特許而被追上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詩詞被收錄《南唐二主詞》中。

李璟好讀書,多才藝。常與寵臣韓熙載、馮延巳等飲宴賦詩。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8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