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

鄧張宗楊傳原文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人蜀,末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人为尚书。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未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

  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丁友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杨武将军。

  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延熙六年,就迁为车骑将军,后假节。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串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十四年卒。

  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子良,袭爵,景耀中为尚书左选郎。晋朝广汉大守。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有迹。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冀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耆率刘胄北叛作乱,冀举兵讨胄。胄未破,会被征当还,群下咸宜便驰骑即罪,冀曰:“不然。吾以蛮夷蠢动,不称职故还耳,然代人未至,吾方临战场,当运粮积谷,为灭贼之资,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乎?”于是统摄不懈,代到乃发。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闻而善之。亮出武功,以翼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亮卒,拜前领军,追论讨刘胄功,赐爵关内侯。延熙元年,入为尚书,稍迁督建威、假节、近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城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维不听,将冀等行,进冀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于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近,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于狄道城,不能克。自冀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景耀二年,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六年,与维咸在剑阁,共诣降钟会于涪。明年正月,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自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马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尽,甚爱待之,见敬亚于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期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冀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也。小与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杨汰季儒、蜀郡张表伯达并知名。戏每推祁以为冠首,丞相亮深识之。戏年二十余,从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论法决疑,号为平当,府辟为属主簿。亮卒,为尚书右选部郎,刺史蒋琬请为治中从事史。琬以大将军开府,又辟为东曹掾,迁南中郎参军,副贰庲降都督,领建宁太守。以疾征还成都,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后景耀四年卒。戏性虽简隋省略,未常以甘言加入、过情接物,书符指事,杀有盈纸;然笃于旧故,居诚存厚。与巴西韩俨、黎韬童幼相亲厚,后俨痼疾废顿,韬无行见捐。戏经纪振恤,恩好如初。又时人谓谯周无当世才,少归敬者,唯戏重之,常称曰:“吾等后世,终自不如此长儿也。”有识以此贵戏。

  张表有威仪风观,始名位与戏齐,后至尚书,督庲降、后将军,先戏没。祁、汰各早死。

  戏以延熙四的着《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今多载于《蜀书》,是以记之于左。

  自此之后卒者,则不追谥,故或有应见称纪而不在乎篇者也。其戏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可以觕知其仿佛云尔。

  昔文王歌德,武王歌兴。夫命世之主,树身行道,非唯一时,亦由开基植绪,光于来世者也。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于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着,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然而奸凶怼险,天征未加,犹孟律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天禄有终,奄忽不豫。虽摄归一统,万国合从者,当时俊乂扶的摧冀戴,明德之所怀致也。

  盖济济有可观焉。

  遂乃并述休风,动于后听。其辞曰:皇帝遣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履覆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赞昭烈皇帝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赞诸葛丞相司徒清风,是咨是臧,识爱人伦,孔音锵锵。

  赞许司徒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赞关云长、张益德骠骑夺起,连横合从,首事三秦,保据河、潼。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军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

  赞马孟起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

  赞法孝直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致命明主,忠情发臆,惟此义宗,亡身报德。

  赞庞士元将军敦壮,摧锋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赞黄汉升掌军情节,亢然恒常,谠言惟司,民思其纲。

  赞董幼宰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

  赞邓孔山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迁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住南昌县。章武二年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

  扬威才干,欷歔文武,当官理任,衎衎辩举,图殖财施,有义有叙。

  赞费宾伯宾伯名观。江夏(黾阝)人也。刘璋母。观之族姑,璋又女妻子观。观建安十八年参李严军,拒先主于绵竹,与严俱降。先主既定益州,拜为裨将军,后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观为人善于交接,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年三十七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屯骑主旧,固节不移,既就初命,尽心世规,军资所恃,是辨是裨。

  赞王文仪尚书清尚,敕行整身,抗志存义;味览典文,倚其高风,好侔古人。

  赞刘子初安汉雍容,或婚或宾,见礼当时,是谓循臣。

  赞糜子仲少府修慎,鸿胪明真,谏义隐行,儒林天文,宣班大化,或首或林。

  赞王元泰、何彦英、杜辅国、周仲直王元泰名谋,汉嘉人也。有容止操行。刘璋时,为巴郡太守,还为州治中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别驾。先主为汉中王,用荆楚宿士零陵赖恭为太常,南阳黄柱为光禄勋,谋为少府。建兴初,赐爵关内侯,后代赖恭为太常。恭、柱、谋皆失其行事,故不为传。恭子厷为丞相西曹令史,随诸葛亮于汉中,早夭。亮甚惜之,与留府长史参军张裔、蒋琬书曰:“令史失赖厷,据属丧杨颙,为朝中损益多矣。”颙亦荆州人也。

  后大将军蒋琬问张休曰:“汉嘉前辈有王元泰。今谁继者?”休对曰:“至于元泰,州里无继,况鄙郡乎?”其见重如此。

  何彦英,名宗,蜀郡郫人也。事广汉任安学,精究安术。与杜琼同师而名问过之。

  刘璋时,为犍为太守。先主定益州,领牧,辟为从事祭酒。后援引图、谶,劝先主即尊号,践阼之后,迁为大鸿胪。建兴中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子双,安汉偶。滑稽谈笑,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为双柏长。早卒。

  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

  赞吴子远子远,名壹。陈留人也。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为中郎将,将兵拒先主于涪,诣降。

  先主定益州,以益为护军、讨逆将军,纳壹妹为夫人。章武元年,为关中都督。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和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十五年率。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以豪侠称,官位常与壹相亚。先主时,为领军。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安汉宰南,奋击旧乡,翦除芜秽,惟刑以张,广迁变、濮,国用用强。

  赞李德昂辅汉惟聪,既机且惠,因言远思,切问近对,赞时休美,和我业世。

  赞张君嗣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

  赞黄公衡越骑惟忠,历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

  赞扬季休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赞赵子龙、陈叔至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惧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赞辅元弼、刘南和辅元弼名匡,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巴郡太守。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

  刘南和名邕,义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江阳太守。建兴中,稍迁至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卒。子式嗣。少子武,有文,与樊建齐名,官亦至尚书。司农性才,敷述允章,藻丽辞理,斐斐有光。

  赞秦子勑正方受遗,豫闻后纲,不陈不佥。造此异端,斥逐当时,任业以丧。

  赞李正方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赞魏文长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

  赞杨威公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远、张处仁、殷孔休、习文祥文经、士元,皆失其名实、行事、郡县。处仁本名存,南阳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南次至雒,以为广汉太守。存素不服庞统,统中矢卒。先主发言嘉叹,存曰:“统虽尽忠可惜,然违大雅之义。”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更为非也?”免存官。

  顷之,病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

  孔休名观。为荆州主簿、别驾从事,见《先主传》。失其郡县。文祥名祯,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历雒、郫令,南广汉太守。失其行事。子忠,官至尚书郎。

  国山休风,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时;孙德果锐,伟南笃常。德绪,义强,志壮气刚。济济修志,蜀之芬香。

  赞王国山,李永南,马盛衡,马承伯,李孙德,李伟南,龚德绪,王义强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子佑有父风,官至尚书右选郎。

  永南名邵,广汉郪人也。先主定蜀后,为州书佐部从事。建兴元年,丞相亮辟为西曹掾。

  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

  盛衡名勋,承伯名齐,皆巴西阆中人也。勋,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辟为左将军属,后转州别驾从事,卒。齐为太守张飞功曹。飞贡之先主,为尚书郎。建兴中,从事丞相掾,迁广汉太守,复为飞参军。亮卒,为尚书。勋、齐皆以才干自显见;归信于州党,不如姚伷,伷字子绪,亦阆中人。先主定益州后,为功曹书佐。建兴元年,为广汉太守。丞相亮北驻汉中,辟为掾。并进文武之士,亮称曰:“忠益者莫大干进入,进入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迁为参军。亮卒,稍迁为尚书仆射。时人服其真诚笃粹。延熙五年卒,在作赞之后。

  孙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后,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候。延熙初,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福以前监军领司马,卒。

  伟南名朝,永南兄。郡功曹,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驾从事,随先主东征吴。章武二年卒于永安。

  德绪名禄,巴西安汉人也。先主定益州,为郡从事牙门将。建兴三年,为越巂太守,随丞相亮南征,为蛮夷所害,时年三十一。弟衡,景耀中为领军。义强名士,广汉郪人,国山从兄也。从先主入蜀后,举孝廉,为符节长,迁牙门将,出为宕渠太守,徙在犍为。

  会丞相亮南征,转为益州太守,将南行,为蛮夷所害。

  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一人,至于弘大。

  赞冯休元、张文进休元名习,南郡人。随先主入蜀。先主东征吴,习为领军,统诸军,大败于猇亭。

  文进名南,亦自荆州随先主入蜀,领兵从先主征吴,与习惧死。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

  遂战死。拜子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又临危授命。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于军。

  赞程季然季然,名畿,巴西阆中人也。刘璋时为汉昌长。县有賨人,种类刚猛。昔高祖以定关中,巴西太守宠羲以天下扰乱,郡宜有武卫,颇招合部曲。有谗于璋,说羲欲叛者,璋阴疑之。羲闻,甚惧,将谋自守,遣畿子郁宣旨,索兵自助。畿报曰:“郡合部曲,本不为叛,虽有交构,要在尽城;若必以惧,遂怀异志,非畿之所闻。”并敕郁曰:“我受州恩,当为州牧尽节。汝为郡吏,当为太守效力,不得以吾故有异志也。”羲使人告畿曰:“尔子在郡,不从太守,家将及祸!”畿曰:“昔乐羊为将,饮子之羹,非父子无恩,大义然也。今虽复羹子,吾必饮之。”羲知畿必不为己,厚陈谢于璋以致无咎。璋闻之,迁畿江阳太守。先主领益州牧,辟为从事祭酒。后随先主征吴,遇大军败绩,溯江而还。或告之曰:“后追已至,解船轻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执戟战。敌船有覆者。众大至,共击之,乃死。

  公弘后生,卓尔奇精,天命二十,悼恨未呈。

  赞程公弘公弘,名祁,季然之子也。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自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

  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浚糜芳字子方,东海人也,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先主自荆州入蜀,以普为零陵太守。为吴将吕蒙所谲,开城诣蒙。潘浚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普至廷尉,浚至太常,封候。

  评曰:“邓芝坚贞简亮,临官忘家,张翼亢姜维之锐,宗预御孙权之严,咸有可称。

  杨戏商略,意在不群,然智度有短,殆罹世难云。

鄧張宗楊傳譯文

  (鄧芝傳、張翼傳、宗預傳、廖化傳、楊戲傳、鄧孔山傳、費賓伯傳、王元泰傳、糜芳等)

  鄧芝傳,鄧芝,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人,漢司徒鄧禹的後人。

  漢朝末年進入蜀地,當時無人瞭解和起用他。其時益州從事張裕善於相面,鄧芝前去請他相面,張裕對鄧芝說:“您年過七十後,官至大將軍,並能被封侯。”鄧芝聽說巴西太守龐羲十分好士,於是前去依附他。先主劉備平定益州,鄧芝作郫縣糧倉管理員。先主巡視到郫縣,和鄧芝交談,對他的知識才幹大感驚奇,於是提拔他為郫縣縣令,又升為廣漢太守。他作過官的地方太平清靜,頗有政績,故入朝為尚書。先主在永安去世。在此之前,吳主孫權請求兩家講和,先主多次派遣宋瑋、費禕等人回訪東吳。丞相諸葛亮深恐孫權聽到先主去世,會對蜀國有什麼陰謀,不知怎麼處理。鄧芝進見諸葛亮說:“現在後主年幼,剛剛即位,應該派大使前往東吳與其重新和好。”諸葛亮回答說:“我考慮很長時間了,只是沒有得到合適的人選,今天才得到了。”鄧芝問此人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您呵!”於是派遣鄧芝前往東吳與孫權修好。孫權果然心中狐疑,沒有及時會見鄧芝,鄧芝自己要求孫權召見,說:“我今天來也是為了吳國,而不僅僅為我們蜀國。”孫權於是接見他,對他說:“我的確想與蜀國和親,但是耽心蜀主年幼,蜀國弱小而外敵強逼,被魏國欺凌,不能自我保全,故此心存猶豫。”鄧芝回答說:“吳、蜀二國據有四州土地,大王您是當世英雄,諸葛亮也是一代人傑。

  蜀有重重天險可以御守,吳有三江阻隔可為屏障,將這兩個長處合起來,共為唇齒之邦,進可併吞天下,退可鼎足三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您如今如果去投靠魏國,魏國必定首先要求您去朝拜,繼而想要您的太子進朝作人質,如果您不從命,他們就有了藉口進兵前來討伐,那樣蜀國也必定會隨勢順流而見機行事。這樣一來,江南的江山恐怕不再為大王的國土了!”孫權沉默良久說:“您所言極是。”於是自動與魏國絕交,而與蜀國聯和,派遣張溫回訪蜀國。蜀國再派鄧芝前往東吳,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了,二主分治天下,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鄧芝回答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如果併吞魏國之後,大王您也不知道天命把天下許賜給誰。為君者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為臣者各自盡自己的忠心,而身為將領之人則握拿鼓棰擂鼓,爭戰才剛剛開始。”孫權大笑說:“您確實誠實。”孫權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丁瞇淺薄豔飾,陰險不誠,使兩國合和結好只有鄧芝一人。”及至諸葛亮北往駐守漢中,以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諸葛亮逝世後,鄧芝被升為前軍師前將軍,兼兗州刺史,被封為陽武亭侯,不久又作江州都督。孫權多次與鄧芝互致問候,他給予鄧芝很豐厚的饋贈。

  延熙六年(243),鄧芝被就地升任為車騎將軍,後又獲假節。延熙十一年(248),涪陵屬國有人殺死都尉反叛,鄧芝率軍征討,很快將其首領斬殺,使百姓安居。延熙十四年(251),鄧芝逝世。鄧芝任大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撫愛軍士,自身的衣、食都靠公家供應,生活樸素儉節,終生不積蓄產業,家屬也不免連帶受飢寒,去世時家中沒有任何過剩的財產。他性格剛強質樸,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因而與同僚們關係很不和諧。當時的人很少有受他敬重者,唯獨器重姜維。鄧芝之子鄧良,承襲鄧芝的爵位,景耀年間,為尚書左選郎,後為晉朝的廣漢太守。

  張翼傳,張翼,字伯恭,犍為郡武陽縣人。他的高祖父是漢朝的司空張浩,曾祖父為廣陵太守張綱,都很有聲名業績。劉備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張翼為書佐。建安末年,張翼被舉為孝廉,任職江陽縣縣長,調為涪陵縣縣令,升為梓潼太守,歷任廣漢郡、蜀郡太守。

  建興九年(231),張翼為胇降都督、綏南中郎將。張翼秉性執法嚴厲,故得不到當地少數民族的歡心。當地首領劉胄背叛作亂,張翼出兵討伐。尚未打敗劉胄就被徵召回朝,他手下的人都認為應該馬上快馬返回朝中請罪,張翼說:“不可。我因少數民族起義反叛,治政不稱職而被召還,然而接替我的人尚未到任,我剛身臨戰場,應當運積糧草,做好消滅敵人的物資準備工作,豈可因撤職的原故而耽誤國家的大事!”於是統率部隊毫不鬆懈,接替者來到後才開始出發。馬忠後來依靠他作好的物資準備而消滅了劉胄,丞相諸葛亮聽說後對張翼頗為讚揚。諸葛亮出兵武功,以張翼為前軍都督,兼任扶風太守。諸葛亮逝世後,張翼被任命為前領軍,追論他在征討劉胄一事上的功績,賜爵關內侯。

  延熙元年(238),張翼入朝為尚書,不久升為建威都督、假節,晉封都亭侯、徵西大將軍。延熙十八年(238),張翼同姜維一道返歸成都。姜維建議再次出兵,只有張翼在朝廷力爭,認為國家弱小而百姓勞苦,不宜窮兵黷武。姜維不聽從,帶領張翼等人出征,升任張翼為鎮南大將軍。姜維前至狄道,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計程車卒死於洮水者數以萬計。張翼對姜維說:“可以到此為止了,不宜再向前推進,再前進有可能葬送已取得的大功。”姜維大怒,說:“為蛇畫足!”姜維終於將王經包圍在狄道,但一直不能攻破城池。自張翼提出出兵的反對意見以來,姜維心中對張翼很不樂意,然而卻常帶著他一道出徵,張翼也是不得已跟著他行動。

  景耀二年(259),張翼被任命為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263),張翼與姜維都在劍閣,共同前往涪縣投降鍾會。第二年正月,他跟隨鍾會到成都,被亂兵殺死。

  宗預傳,(附廖化傳)宗預,字德豔,南陽郡安眾縣人。建寧年間,他隨張飛入蜀。

  建興初年(223),丞相諸葛亮用他為主簿,升為參軍右中郎將。及至諸葛亮逝世,吳國擔心魏國有可能乘蜀國失去重臣而取蜀,增添巴丘守兵一萬人,一方面打算救援蜀國,另一方面企圖趁勢與魏國爭分蜀國土地。蜀國聽說,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萬一。宗預身負使命出使東吳,孫權向宗預說:“東吳與西蜀,二國如一家,而我聽說您們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部隊,這是為什麼?”宗預回答說:“為臣認為東吳增添巴丘的戍卒,西蜀才增加白帝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勢使然,全不值得過問。”孫權大笑,讚賞他能抗禮直言,對他特加愛待,他在東吳所受到的敬重和禮節,僅亞於鄧芝、費禕。於是宗預被升為侍中,調任尚書。

  延熙十年(247),宗預為屯騎校尉。當時車騎將軍鄧芝從江州還朝,對宗預說:“周禮規定,六十歲不出軍上陣,而您又接受帶兵打仗的任務,什麼原因?”宗預回答說:“您已七十歲卻帶兵在外,我六十歲的人為何不受出征之命呢?”鄧芝性情驕傲,自大將軍費禕等都回避他的傲氣,而宗預獨不屈服。宗預再次出使東吳,回國時孫權抓著宗預的手,流著眼淚說:“您總是身負使命來結合二國之好,如今您年歲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見了!”贈給宗預一斛大珍珠,於是返國。升為後將軍,都督永安,就地被任命為徵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

  景耀元年(258),宗預因病被召還成都。後為鎮軍大將軍,兼任兗州刺史。其時都護諸葛瞻開始統領朝政,廖化路過看望宗預,想同宗預一道去拜見諸葛瞻。宗預說:“我們都年過七十的人,已超過自己所希求的年紀,現在只少一死了,為何去求年少之輩而勞碌自己,小心翼翼地去登門造訪呢!”於是不往。

  廖化傳,廖化,字元儉,原名廖淳,襄陽人。為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失敗後,歸附東吳。思念歸附先主劉備,於是詐死,當時的人都很相信,因而他得以扶持老母晝夜西行。正逢劉備東征,與他在秭歸相遇。劉備大喜,用廖化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廖化為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逐漸升至右車騎將軍、假節,兼任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敢剛烈著稱於世。廖化官位與張翼相等,而在宗預之上。紅潮網

  鹹熙元年(264)春,廖化、宗預都內遷洛陽,在半路上病死。

  楊戲傳,(附鄧孔山等傳)楊戲,字文然,犍為郡武陽縣人。他年少時與巴西人程祁(字公弘),巴郡人楊汰(字季儒),蜀郡人張表(字伯達)都知名於世。楊戲常常推重程祁為他們這群人之首,丞相諸葛亮深為賞識。楊戲二十餘歲,從州書佐升為督軍從事,掌管刑獄,執法辦案解決疑難,人稱處辦公平得當,被徵召為相府主簿。諸葛亮去世後,楊戲為尚書右選部郎,刺史蔣琬請他為治中從事史。蔣琬以大將軍職位建立府署,又召楊戲為東曹掾,升任南中郎參軍為胇降都督的副手,兼任建寧太守。因病徵召回成都,任命為護軍監軍,外行兼職梓潼太守,入朝為射聲校尉,他所任職的地方都能做到政事清明約簡而不煩苛。

  延熙二十年(257),楊戲跟隨大將軍姜維出征到芒水。楊戲一向心裡不服姜維,酒後談笑,常對姜維有傲慢嘲弄的言語。姜維外表寬容而內心忌恨,思想上難以忍受楊戲的不敬,軍隊返回後,有關官員逢迎姜維心意彈劾楊戲,於是楊戲被免為庶人。後於景耀四年(261)去世。楊戲性格雖說簡約輕慢疏略,從不用甜言蜜語奉承人,與人交往從不阿諛逢迎。他的書信、命令等文字,很少有寫滿一張紙的時候,然而他很重視故舊朋友間的感情,忠誠厚道居家待人。他與巴西人韓儼、黎韜自幼就十分友好親厚,後來韓儼因病不被任用,黎韜因品行不端而被免職,楊戲幫他們經營和料理生活,經常救濟體恤,恩好如初。又當時人們說譙周沒有濟世才幹,很少有人敬重他,只有楊戲對他十分看重,曾經稱賞說:“我們這些後生,終究不如這位大個子。”有識見者為這件事而尊重楊戲。張表有威儀風度,開始名位與楊戲相當,後官至尚書,督胇降後將軍,先於楊戲逝世。程祁與楊汰都已早死。

  楊戲在延熙四年(241),撰著《季漢輔臣贊》,其中所讚頌敘述的人,現在大部分記載在《蜀書》中,這些都記載在前面。自此以後(即延熙四年)去世者,則不予追記稱號,所以其中有的人應該加以記敘而不在此《季漢輔臣贊》一書中,其中楊戲對其有贊而現在沒有作傳的人,我(著者陳壽)都在這些文字下面註疏本末,由此可以粗略地瞭解這些人的生平事蹟。從前文王作歌讚賞德行,武王作歌慶賀興盛,承受天命主宰人世的君王,立身行道,並非只在一時,也是為了開創世代傳續的基業,使它光大於來世。自我中漢末年,朝綱弛廢,豪強並起,勞役繁冗,生靈塗炭。於是先帝感慨憂慮。初在燕、代便仁聲卓著,轉行齊、魯則英名播揚,立業荊、郢時君臣同心,聯合吳、越時賢愚風從,奮威巴、蜀則萬里振肅,出兵庸、漢而元兇畏縮,故此他能繼承高祖皇帝開創的事業,恢復劉漢皇朝世系的宗祀。然而姦凶殘暴陰險,上天懲罰尚未施加,猶如武王在孟津班師,還須要在鳴條再戰。可嘆人生有限,早逝歸天。雖說天下已歸於一,萬國合而一家,當時俊傑扶助輔戴,是明德之主所招致而成,英才濟濟,誠為可觀。於是將他們的業績風範一併記敘,以傳後世。其辭為:(略“贊”,留“傳”)

  鄧孔山傳,鄧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蜀地平定後,鄧方為犍為屬國都尉,因郡名改換,為朱提太守,被銓選為安遠將軍、胇降都督,駐守南昌縣。

  章武二年(222),鄧方去世。其事蹟失考,故此沒有立傳。

  費賓伯傳,費賓伯,名觀,江夏郡黽阝縣人。劉璋的母親是費觀的堂姑,劉璋又將女兒許配費觀。建安十八年(214)費觀作李嚴的參軍,抵拒劉備於綿竹,同李嚴一道投降。劉備平定益州後,費觀被任命為裨將軍,後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興元年(223)被封為都亭侯,加任振威將軍。費觀為人善於交結,都護李嚴性格自傲,護軍輔匡等人年紀、官位與李嚴差不多,而李嚴卻與他們無親密之處,費觀年紀小李嚴二十多歲,反而與李嚴親密相處如同輩人一樣。費觀三十七歲時去世。其事蹟失考,故此沒有立傳。

  王元泰傳,王元泰,名謀,漢嘉郡人。他頗有操行,容貌舉止不凡。劉璋時期,他為巴郡太守,返成都後為州治中從事。劉備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任命王謀為州別駕。劉備為漢中王,任命荊楚故舊零陵人賴恭為太常,南陽人黃柱為光祿勳,以王謀為少府。建興初年(223),王謀被賜爵為關內侯,後替代賴恭為太常。賴恭、黃柱、王謀都因事蹟失考,故此沒有立傳。賴恭的兒子賴瞇,為丞相西曹令史,跟隨諸葛亮到漢中,早逝,諸葛亮深為痛惜,予留府長史參軍張裔、蔣琬的信說:“令史中失去賴瞇,掾屬中死了楊顒,這都對朝廷是大損失。”楊顒也是荊州人。後來大將軍蔣琬向張休說:“漢嘉前輩中有王元泰,現在有誰可繼承他?”張休回答說:“說到王元泰,州里都無人能繼承他,何況我們漢嘉郡呢!”他就是如此受到推重。

  何彥英,名宗,蜀郡郫縣人。師從廣漢人任安學習,精深探究任安的學術,與杜瓊同師而名聲卻超過他。劉璋時期,何宗為廣漢太守。劉備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徵召何宗為從事祭酒。後來他援引圖、讖勸劉備稱帝。劉備登基以後,升何宗為大鴻臚。建興年間,何宗去世。其事蹟失考,故此沒有立傳。他的兒子何雙,字漢偶,滑稽詼諧,頗有淳于髡、東方朔的風範,作過雙柏縣縣長,早亡。

  吳子遠,名壹,陳留人。他隨劉焉入蜀。劉璋時期,吳壹為中郎將,領兵抵禦劉備於涪縣,後降。劉備平定益州,以吳壹為護軍、討逆將軍,娶吳壹的妹妹作夫人。章武元年(221),吳壹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230),他與魏延出兵南安境內,挫敗魏國將領費瑤,被封為亭侯,晉封為高陽鄉侯,升為左將軍。建興十二年(234),丞相諸葛亮去世,朝廷派吳壹督領漢中,為車騎將軍、假節,兼作雍州刺史,晉封為濟陽侯。建興十五年(237),吳壹去世。其事蹟失考,故此沒有立傳。吳壹的族弟吳班,字元雄,漢朝大將軍何進的屬官吳匡之子。吳班以豪俠著名,官位常與吳壹不相上下。劉備時期,吳班為領軍。後主劉禪時期,吳班逐漸升至驃騎將軍、假節,封爵為綿竹侯。

  陳叔至,名到,汝南人。他從豫州開始就跟隨劉備。名聲地位常僅次於趙雲,兩人都以忠勇聞名。建興初年(223),陳到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被封為亭侯。輔元弼,名匡,襄陽人。他隨劉備入蜀,益州平定後,為巴郡太守。建興年間,輔匡調任鎮南,作右將軍,被封為中鄉侯。

  劉南和,名邕,義陽人。他隨劉備入蜀,益州平定後,為江陽太守。建興年間,逐漸升至監軍、後將軍,賜爵關內侯,後去世。劉邕的兒子劉式繼承了他的爵位。小兒子劉武,有文才,與樊建齊名,也作官至尚書。

  張處仁,原名存,南陽人。他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南行到雒縣,被任命為廣漢太守。張存一向不服龐統,龐統中箭陣亡後,劉備一說到他就嘉讚歎息,張存說:“龐統雖說竭盡忠心令人惋惜,然而您如此懷念不符大雅之義。”劉備忿怒地說:“龐統殺身成仁,難道有什麼可否定的嗎?”於是罷免張存官職。不久張存病死。其事蹟失考,故此沒有立傳。

  殷孔休,名觀,作過荊州主簿、別駕從事,其事見《先主劉備傳》,不知其籍貫。

  習文祥,名禎,襄陽人。他跟隨劉備入蜀,歷任雒縣、郫縣縣令、廣漢太守。其事蹟失考。習禎的兒子習忠,官至尚書郎。

  王國山,名甫,廣漢郡妻阝縣人。他喜歡評品人物。劉璋時期,他為州書佐。劉備平定蜀地後,任命王甫為綿竹縣縣令,後回到州里為荊州議曹從事。跟隨劉備出征東吳,在秭歸被打敗,遇害身亡。他的兒子王..,有王甫的風範,官至尚書右選郎。

  李永南,名邵,廣漢郡妻阝縣人。劉備平定蜀地後,李邵為州書佐部從事。建興元年(223),丞相諸葛亮召他為西曹掾。諸葛亮南征,留李邵為治中從事,他在當年即去世。

  馬盛衡,名勳;馬承伯,名齊。兩人都是巴西郡閬中人。馬勳,劉璋時期為州書佐。劉備定蜀,召他為左將軍屬,後轉任州別駕從事,旋即去世。馬齊為太守張飛的功曹。張飛將他推薦給劉備,作尚書郎。建興年間,馬齊任從事丞相掾,升為廣漢太守,又為丞相府參軍。諸葛亮去世後,馬齊為尚書。馬勳、馬齊都以才幹而自薦受到重用,在州中同仁之間,對他們的信任不如姚伷。

  姚伷,字子緒,也是閬中人。劉備平定益州後,姚伷為功曹書佐。建興元年(223),姚伷任廣漢太守。丞相諸葛亮北往駐守漢中,召他為掾。他能薦舉文士武將,諸葛亮稱讚他說:“忠於國家有益於社稷的事,莫大於進舉人才,推薦人才的人都致意於自己喜歡的人,如今姚伷卻能剛柔並濟,以滿足朝廷對文、武兩方面人才的需要,真可稱得上博雅了,願為掾者們都能做到這一點,以不負國家厚望。”於是升姚伷為參軍。諸葛亮去世後,姚伷被升任為尚書僕射。當時的人都欽佩他真誠、純厚。他去世於延熙五年(242),即作“贊”之後。

  李孫德,名福,梓潼郡涪縣人。劉備平定益州後,用李福為州書佐、西充國長、成都縣令。建興元年(223),升任為巴西太守,為江州督、揚威將軍,入朝為尚書僕射,並被封為平陽亭侯。延熙初年(238),大將軍蔣琬出兵漢中,李福為前監軍兼職司馬,旋即去世。

  李偉南,名朝,李福的哥哥。李朝曾作郡功曹,被舉薦為孝廉,任臨邛縣縣令,入朝為別駕從事。跟隨劉備東征東吳,章武二年(222),在永安去世。

  龔德緒,名祿,巴西郡安漢縣人。劉備平定益州,龔祿為郡從事牙門將。建興三年(225),龔祿被任命為越轀太守,隨丞相諸葛亮南征,被少數民族所殺,時年三十一歲。龔祿的弟弟龔衡,景耀年間為領軍。

  王義瞗,名叫士,廣漢郡妻阝縣人,是王國山的堂兄。他隨劉備入蜀後,被薦舉為孝廉,任符節縣縣長,升任牙門將,出朝上外任宕渠太守,移住犍為。正逢丞相諸葛亮南征,轉任為益州太守。將要南行時,他被少數民族的人所殺。

  馮休元,名習,南郡人。他跟隨劉備入蜀。劉備東征吳國,用馮習為領軍,統率諸軍,在犭虎亭被吳軍大敗。

  張文進,名南,也自荊州跟隨劉備入蜀,帶兵隨劉備徵吳,與馮習一起戰死。當時還有義陽人傅肜,劉備退軍,他斷後禦敵,兵卒全部戰死,吳國將領勸傅肜投降,傅肜大罵:“吳狗!哪有漢將軍來投降的!”於是戰死。他的兒子傅僉被任命為左中郎,後又為關中都督。景耀六年(263),傅僉又臨陣戰死。人們稱讚他們父子奕世忠義。

  程季然,名畿,巴西郡閬中人。劉璋時期程畿為漢昌縣縣長。該縣有宗貝人,其種族本性剛猛,從前漢高祖利用他們平定關中。巴西太守龐羲考慮到天下紛亂,郡中應建立武衛部隊,頗招集有一些私人武裝。有人向劉璋進讒言,說龐羲想造**,劉璋心中懷疑。龐羲聽說後,很害怕,想要謀劃自保,派遣程畿的兒子程鬱宣佈命令,求兵自衛。程畿回話說:“郡中招集部曲,本來並非反叛,雖然有人讒言,關鍵在於盡誠,如若一定害怕,便生不良之心,這並非是我想要聽到的事。”並告誡程鬱說:“我受州牧恩典,應為州牧盡節。你是郡中官吏,應為太守效力,不要因為我而有異心!”龐羲派人告知程畿說:“您的兒子在郡中,不服從太守命令,那麼您的家庭就會遭受禍患了!”程畿回話說:“從前樂羊為將軍,飲過用他兒子作的羹,這並不是無父子恩情,而是大義使之然。現在您即使把我兒子煮成羹,我也一定飲下去。”龐羲知道程畿一定不會幫自己的忙,於是轉而殷切地向劉璋表示歉意以致免去禍患。劉璋聽說這件事,升任程畿為江陽太守。劉備兼任益州牧時,徵召程畿為從事祭酒。他後來跟隨劉備徵吳,遇大軍大敗,溯江而上退返蜀地,有人報告說:“後面追兵已到,解開船隻隻身逃走,才能免於一死。”程畿說:“我在軍中,從未看見敵兵就逃走,何況隨從主公出徵而陷入困境。”追兵於是趕上了程畿的船,程畿親手持戟與敵作戰,使敵人船隻有的翻沉。後來大隊敵軍趕來,一齊向他進攻,於是將他殺死。

  糜芳傳,糜芳,字子方,東海人,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為將軍,駐守公安。兩人統屬關羽,與關羽有矛盾,叛降迎進孫權。郝普,字子太,義陽人。劉備從荊州入蜀,任命郝普為零陵太守。郝普被吳國將軍呂蒙所騙,開城降迎呂蒙。潘氵睿,字承明,武陵人。劉備入蜀,任命他為荊州治中,掌管荊州的留守事務,也與關羽不和。孫權襲擊關羽,潘氵睿於是投奔吳國。郝普官至廷尉,潘氵睿官至太常,並被封侯。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