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十二本紀·夏本紀

夏本紀原文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于济、漯,通于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于汶,通于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都,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臮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维箘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雒,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雒,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及岐至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谦,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 辛壬] 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固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夏本紀譯文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帝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叫黃帝。禹就是黃帝的玄孫和顓頊的孫子。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不曾登過帝位,而是做臣子。

  當帝堯的時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蕩蕩地包圍了山嶽,漫沒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堯急著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嶽都說鯀可以。堯說:“鯀是個違背上命、敗壞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嶽說:“這一輩人員中沒有比鯀更能幹的了,希望陛下試試。”於是堯採納了四嶽的意見,用鯀治水。費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沒有平息,治水無功。於是帝堯就再設法尋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執行天子的職務,按時巡行視察各地諸侯所守的疆土。於巡行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於是就將鯀放逐到羽山,然後鯀就死在那裡了。天下的人都認為舜處理得當。這時舜選拔了鯀的兒子禹,任命他繼續從事鯀的治水事業。

  堯崩逝後,帝舜問四嶽說:“有能夠很好地完成堯的事業、可以擔任官職的人嗎?”都說:“如果讓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堯的勳業。”帝舜說:“啊!就這樣吧!”因此就任命禹說:“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幹啊!”禹下拜叩頭,推讓給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說:“還是你去擔負起你這一任務吧!”

  禹的為人,辦事敏捷而又勤奮,他的品德不違正道,他仁愛之懷人人可親,他講的話誠實可信,發出來的聲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動作舉止自然地可為法度,乃至重要規範準則都可從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肅敬,可作為人所共遵的綱紀。

  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諸侯百官徵集民夫,展開平治水土工作。隨著山勢樹立標識,確定那些高山大川。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樸,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很豐厚盡禮。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檋。經常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闢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眾在卑溼地方種植。叫后稷當群眾在難於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禹督導治水的行程從冀州開始。冀州:已治理了壺口,接著治理梁山和岐山。已修整了太原之後,接著修整到岳陽地區。覃懷地區也完工了,就到了衡漳水一帶。常水(恆水)、衛水也都隨河道流暢了,大陸澤周圍土地都可耕作了(按這兩句原錯簡在“田賦”下,今譯文移正)。這一州的土壤是白壤,田地列在第五等(按此句原錯在“賦”下,今譯文移正),賦稅第一等,不過隨年的豐歉雜出第二等。東北的鳥夷族貢納供貴族服用的珍奇異獸皮毛。他們遵海路入貢,在沿海岸(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的航道上,看到右拐角處的碣石便據以轉而向西航駛,直駛入黃河航道。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游的九條河道已暢通了,雷夏窪地已匯聚成湖澤了,雍水、沮水也都會同流到了雷夏澤中,能種桑的土地上已經在養蠶,於是人民得以從躲避洪水遷居的高地下到平地居住。這一州的土壤是黑墳,它上面披蓋著茂盛的長林豐草。田地列在第六等,賦稅則為第九等。這一州經過十三年的農作耕耘,才趕上其他各州。這一州的貢物是漆和絲,還有裝在筐子裡進貢的文彩美麗的絲織品。它的進貢道路是由船運經濟水、漯水,直達黃河。

  地跨東邊的海,直至西邊的泰山,這一地域是青州。已經給居住在東北的堣夷族劃定疆界,使獲安居;又疏通濰水、淄水,使這一地區也獲得治理。這一州的土壤是白墳,海濱則是鹹鹵鹽場。田地列在第三等,賦稅則為第四等。這一州的貢物是鹽、精細的葛布、海產品以及磨玉的礪石,並有泰山山谷裡出的絲、麻、鉛、松、似玉之石和萊夷族所獻的畜產,還有裝在筐子裡進貢的山桑蠶絲。它的進貢道路是由汶水船運直達濟水。(再由濟入河。)

  東邊沿海,北邊至泰山,南邊至淮水之間的地域是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經治理,蒙山、羽山地方也都可耕種,大野澤也已匯積成湖,東原地區的水潦已去,地已平復。這一州的土壤是赤埴墳,它上面的草木繁茂叢生。田地列在第二等,賦稅則為第五等。這一州的貢物是五色土,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嶧山之陽特產的制琴良材名桐,泗水濱的浮磐石,和淮夷族所獻的珍珠貝及魚產,還有裝在筐子裡進貢的赤黑色細繒和白色綢帛。它進貢道路由淮水船運入泗,再通於菏水。(再由菏入濟以通河。)

  北起淮河,東南到海之地是揚州。彭蠡之域已彙集眾水成湖,作為每年雁陣南飛息冬之地。彭蠡以東諸江水已入於海,太湖水域也就安定了。於是遍地長滿叢生的竹林,到處盡見美盛的芳草、蔥翠的喬木。這一州的土壤是塗泥,田地列在第九等,賦稅則為第七等,有時雜出為第六等。這一州的貢物是三種成色的銅,以及瑤琨美玉、竹材、象牙、異獸之革、珍禽之羽、旌牛之尾,和島夷族所獻的一種稱為“卉服”的細葛布,還有裝在筐子裡進貢的絢麗的貝錦,和妥加包裝進貢的橘子、柚子。 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

  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質溼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裡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

  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滎播也匯成了一個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這裡的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進貢時走水路,經洛水進入黃河。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這裡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貢品有美玉、鐵、銀、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羆、狐狸。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著也匯入渭水,還有灃水同樣匯入渭水。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這裡的土質色黃而且鬆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裡。織皮族居住在崑崙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嶽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能按照規定認真進貢納稅,賦稅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揹我天子的各種措施。”

  禹下令規定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處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

  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皋陶擔任執法計程車這一官職,治理民眾。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塊兒在舜帝面前談話。皋陶申述他的意見說:“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做到謀略高明,臣下團結。”禹說:“很對,但應該怎樣做呢?”皋陶說:“哦,要謹慎對待自身修養,要有長遠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人親厚穩定,這樣,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會努力輔佐你,由近處可以推及到遠處,一定要從自身做起。”禹拜謝皋陶的善言,說:“對。”皋陶說:“哦,還有成就德業就在於能夠了解人,能夠安撫民眾。”禹說:“呵!都象這樣,即使是堯帝恐怕也會感到困難的。能瞭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當地給人安排官職;能安撫民眾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會愛戴你。如果既能瞭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麼驩(huān,歡)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語偽善諂媚的小人呢?”皋陶說:“對,是這樣。檢查一個人的行為要根據九種品德,檢查一個人的言論,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著說道:“開始先從辦事來檢驗,寬厚而又威嚴,溫和而又堅定,誠實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善良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氣,平易而又有稜角,果斷而又講求實效,強有力而又講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種品德,早晚謹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嚴肅地恭敬實行六種品德,認真輔佐王事,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國。能全部具備這九種品德並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職,使所有的官吏都嚴肅認真辦理自己的政務。不要叫人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如果讓不適當的人居於官位,就叫做擾亂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懲罰有罪的人,用五種刑罰處治犯有五種罪行的罪人。我講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說:“如果按你的話行事,一定會做出成績的。”皋陶說:“我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於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對禹說:“你也說說你的好意見吧。”禹謙恭地行了拜禮,說:“哦,我說什麼呢?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皋陶追問道:“怎樣才叫勤懇努力?”禹說:“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著洪水的威脅。我在陸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翻山越嶺,樹立木樁,在山上作了標誌。我和益一塊,給黎民百姓稻糧和新鮮的肉食。疏導九條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間溝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賑濟吃糧困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從糧食較多的地區調濟給糧食欠缺的地區,或者叫百姓遷到有糧食的地區居住。民眾安定下來了,各諸侯國也都治理好了。”皋陶說:“是啊,這些是你的巨大業績。”

  禹說:“啊,帝!謹慎對待您的在位之臣,穩穩當當處理您的政務。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響應擁護您。您用清靜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會經常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您。”舜帝說:“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幫助天下民眾,你們要輔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圖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作錦繡服裝,你們要明確各種服裝的等級。我想透過各地音樂的雅正與淫邪等來考察那裡考察那裡政教的情況,以便取捨各方的意見,你們要仔細地辨聽。我的言行如有不正當的地方,你們要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奉承,回去之後卻又指責我。我敬重前後左右輔佐大臣。至於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們就會被清除了。”禹說:“對。您如果不這樣,好人壞人混而不分,那就不會成就大事。”

  舜帝說:“你們不要學丹朱那樣桀傲驕橫,只喜歡怠惰放蕩,在無水的陸地上行船,聚眾在家裡幹淫亂之事,以致不能繼承帝位。對這種人我 決不聽之任之。”禹說:“我娶塗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啟我也未曾撫育過,因引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幫助帝王設定了五服,範圍達到五千裡,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闢到四方荒遠的邊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只有三苗兇頑,沒有功績,希望帝王您記著這件事。”舜帝說:“用我的德教來開導,那麼憑你的工作就會使他們歸順的!”

  皋陶此時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學習禹的榜樣。對於不聽從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發揚。

  這時,夔擔任樂師,譜定樂曲,祖先亡靈降臨欣賞,各諸侯國君相互禮讓,鳥獸在宮殿周圍飛翔、起舞,《簫韶》奏完九通,鳳凰被召來了。群獸都舞起來,百官忠誠合諧。舜帝於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順應天時,謹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盡忠啊,天子治國要有功啊,百官事業也興盛啊!”皋陶跪拜,先低頭至手,又叩頭至地,然後高聲說道:“您可記住啊,要帶頭努力盡職,謹慎對待您的法度,認真辦好各種事務!”於是也接著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賢良啊,天下萬事都興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無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萬事都敗壞啊!”舜帝拜答說:“對!以後我們都要努力辦好各自的事務!”這時候天下都推崇禹精於尺度和音樂,尊奉他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號令的帝王。

  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十七年之後,舜帝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這才繼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國號為夏後,姓姒氏。

  禹帝立為天子後,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後 代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了益,把國政授給他。

  過了十年,禹帝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在那裡逝世。把天下傳給益。服喪三年完畢,益又把帝位讓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兒子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等到禹逝世,雖然把天子位傳給益,但由於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於是啟就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后帝啟。

  夏后帝啟,是禹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塗山氏的女兒。

  啟登臨帝位後,有扈氏不來歸從,啟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戰一場。戰鬥開始之前,啟作了一篇誓辭叫做《甘誓》,召集來六軍將領進行訓誡。啟說:”喂!六軍將領們,我向你們宣佈誓言:有扈氏蔑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規範,背離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射手不從左邊射擊敵人,車右的劍手不從右邊擊殺敵人,就是不服從命令。馭手不能使車馬陣列整齊,也是不服從命令。聽從命令的,我將在祖先神靈面前獎賞他;誰不聽從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殺掉他,而且要把他們的家屬收為奴婢。”於是消滅了有扈氏,天下都來朝拜。

  夏后帝啟逝世後,他的兒子帝太康繼位。帝太康整天遊玩打獵,不顧民事,結果被羿放逐,丟了國家,他的五個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沒有等到,作了《五子之歌》。

  太康逝世後,他的弟弟中康繼位,這就是中康帝,中康帝在位的時候,掌管天地四時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於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亂了。胤奉命去征討他,作了《胤徵》。

  中康逝世以後,他的兒子帝相繼位。帝相逝世,兒子帝少康繼位。帝少康逝世,兒子帝予繼位。帝予逝世,兒子帝槐繼位。帝槐逝世,兒子帝芒繼位。帝芒逝世,兒子帝洩繼位。帝洩逝世,兒子帝不降繼位。帝不降逝世,弟弟帝扃(jiōng,平聲炯)繼位。帝扃逝世,兒子帝廑(jǐn,謹)繼位。帝謹逝世,立帝不降的兒子孔甲為帝,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繼位後,迷信鬼神,幹淫亂的事。夏后氏的威德日漸衰微,諸侯相繼背叛了他。上天降下兩條神龍,一雌一雄,孔甲餵養不了它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飼養的人。陶唐氏已經衰敗,有個後代叫劉累,從會養龍的人那裡學會了馴龍,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賜給他姓御龍氏,讓他來接受豕韋氏後代的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偷偷做成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吃。夏後孔甲吃了以後,又派人去找劉累要肉醬,劉累害怕了,就遷到魯縣去。

  孔甲逝世後,兒子帝皋繼位。帝皋逝世後,兒子帝發繼位。帝發逝世,兒子帝履癸繼位,這就是桀。帝桀在位時,因為自從孔甲在位以來,諸侯就有很多相繼叛離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傷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來湯,把他囚禁在夏臺,後來又放了他。湯修行德業,諸侯都來歸附,湯就率兵去征討夏桀,夏桀逃到鳴條,最後被後放逐而死。桀對人說:“我後悔當初沒有索性把湯殺死在夏臺,以致使我落到這個下場。”這樣,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湯封了夏的後代,到周朝時,把他們封在杞地。

  太史公說:禹是姒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國號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據說孔子曾校正夏朝的歷法,學者們有許多傳習《夏小正》的。從虞舜、夏禹時代開始,進貢納賦的規定已完備。有人說禹在長江南會聚諸侯,因為是在考核諸侯功績時死的,就葬在那裡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為會稽山。會稽就是會計(會合考核)的意思。

註釋
敏給:敏捷。
克勤:能勤勞。
亹亹:勤勉不倦貌。
穆穆:端莊恭敬。
焦思:焦苦思慮。
白壤:白色的柔土。
織文:染絲織成花紋的絲織品。
維錯:複雜眾多。
羽畎:羽山之谷。
箘簬:美竹,箭竹。
磬錯:磨磬用的石頭。
敦物:豐富的物產。
嶓冢:山名。
逆河:指黃河入海處的一段河流。
三壤:古時按土質的肥瘠將耕地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壤。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威侮:凌虐侮慢。
湎淫:沉溺於酒。
淫亂:荒淫無道,惑亂。
武傷:以武力傷害。
計功:計算功績。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