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八書·曆書

曆書原文

  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於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物乃岁具,生於东,次顺四时,卒于冬分。时鸡三号,卒明。抚十二节,卒于丑。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於东;月归於东,起明于西。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矣。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後,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於诸侯。

  幽、厉之後,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邪於终。履端於始,序则不愆;举正於中,民则不惑;归邪於终,事则不悖。

  其後战国并争,在於彊国禽敌,救急解纷而已,岂遑念斯哉!是时独有邹衍,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然历度闰馀,未能睹其真也。

  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虽明习历及张苍等,咸以为然。是时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遑,故袭秦正朔服色。

  至孝文时,鲁人公孙臣以终始五德上书,言“汉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当有瑞,瑞黄龙见”。事下丞相张苍,张苍亦学律历,以为非是,罢之。其後黄龙见成纪,张苍自黜,所欲论著不成。而新垣平以望气见,颇言正历服色事,贵幸,後作乱,故孝文帝废不复问。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後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因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广延宣问,以理星度,未能詹也。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盖尚矣。书缺乐弛,朕甚闵焉。朕唯未能循明也,绩日分,率应水德之胜。今日顺夏至,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自是以後,气复正,羽声复清,名复正变,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无大馀,无小馀;无大馀,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

  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小馀八;

  端蒙单阏二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八,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三年。

  十二

  大馀十二,小馀六百三;大馀十五,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馀七,小馀十一;大馀二十一,无小馀;

  徒维敦牂天汉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一,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小馀八;

  祝犁协洽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五,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三年。

  十二

  大馀十九,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小馀二十四;

  昭阳作鄂四年。

  闰十三

  大馀十四,小馀二十二;大馀四十二,无小馀;横艾淹茂太始元年。

  十二

  大馀三十七,小馀八百六十九;大馀四十七,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二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二,小馀二百七十七;大馀五十二,小馀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

  十二

  大馀五十六,小馀一百八十四;大馀五十七,小馀二十四;

  端蒙赤奋若四年。

  十二

  大馀五十,小馀五百三十二;大馀三,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四,小馀八百八十;大馀八,小馀八;

  彊梧单阏二年。

  十二

  大馀八,小馀七百八十七;大馀十三,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三年。

  十二

  大馀三,小馀一百九十五;大馀十八,小馀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七,小馀五百四十三;大馀二十四,无小馀;

  商横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

  大馀二十一,小馀四百五十;大馀二十九,小馀八;

  昭阳汁洽二年。

  闰十三

  大馀十五,小馀七百九十八;大馀三十四,小馀十六;

  横艾涒滩始元元年。

  正西十二

  大馀三十九,小馀七百五;大馀三十九,小馀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

  十二

  大馀三十四,小馀一百一十三;大馀四十五,无小馀;

  焉逢淹茂三年。

  闰十三

  大馀二十八,小馀四百六十一;大馀五十,小馀八;

  端蒙大渊献四年。

  十二

  大馀五十二,小馀三百六十八;大馀五十五,小馀十六;

  游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馀四十六,小馀七百一十六;无大馀,小馀二十四;

  彊梧赤奋若六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一,小馀一百二十四;大馀六,无小馀;

  徒维摄提格元凤元年。

  十二

  大馀五,小馀三十一;大馀十一,小馀八;

  祝犁单阏二年。

  十二

  大馀五十九,小馀三百七十九;大馀十六,小馀十六;

  商横执徐三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三,小馀七百二十七;大馀二十一,小馀二十四;

  昭阳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馀十七,小馀六百三十四;大馀二十七,无小馀;

  横艾敦牂五年。

  闰十三

  大馀十二,小馀四十二;大馀三十二,小馀八;

  尚章汁洽六年。

  十二

  大馀三十五,小馀八百八十九;大馀三十七,小馀十六;

  焉逢涒滩元平元年

  十二

  大馀三十,小馀二百九十七;大馀四十二,小馀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闰十三

  大馀二十四,小馀六百四十五;大馀四十八,无小馀;

  游兆阉茂二年。

  十二

  大馀四十八,小馀五百五十二;大馀五十三,小馀八;

  彊梧大渊献三年。

  十二

  大馀四十二,小馀九百;大馀五十八,小馀十六;徒维困敦四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七,小馀三百八;大馀三,小馀二十四;

  祝犁赤奋若地节元年。

  十二

  大馀一,小馀二百一十五;大馀九,无小馀;

  商横摄提格二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五,小馀五百六十三;大馀十四,小馀八;

  昭阳单阏三年。

  正南十二

  大馀十九,小馀四百七十;大馀十九,小馀十六;

  横艾执徐四年。

  十二

  大馀十三,小馀八百一十八;大馀二十四,小馀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闰十三

  大馀八,小馀二百二十六;大馀三十,无小馀;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馀三十二,小馀一百三十三;大馀三十五,小馀八;

  端蒙协洽三年。

  十二

  大馀二十六,小馀四百八十一;大馀四十,小馀十六;

  游兆涒滩四年。

  闰十三

  大馀二十,小馀八百二十九;大馀四十五,小馀二十四;

  彊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馀四十四,小馀七百三十六;大馀五十一,无小馀;

  徒维淹茂二年。

  十二

  大馀三十九,小馀一百四十四;大馀五十六,小馀八;

  祝犁大渊献三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三,小馀四百九十二;大馀一,小馀十六;

  商横困敦四年。

  十二

  大馀五十七,小馀三百九十九;大馀六,小馀二十四;

  昭阳赤奋若五凤元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一,小馀七百四十七;大馀十二,无小馀;

  横艾摄提格二年。

  十二

  大馀十五,小馀六百五十四;大馀十七,小馀八;

  尚章单阏三年。

  十二

  大馀十,小馀六十二;大馀二十二,小馀十六;

  焉逢执徐四年。

  闰十三

  大馀四,小馀四百一十;大馀二十七,小馀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馀二十八,小馀三百一十七;大馀三十三,无小馀;

  游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二,小馀六百六十五;大馀三十八,小馀八;

  彊梧协洽三年。

  闰十三

  大馀十七,小馀七十三;大馀四十三,小馀十六;

  徒维涒滩四年。

  十二

  大馀四十,小馀九百二十;大馀四十八,小馀二十四;

  祝犁作噩黄龙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五,小馀三百二十八;大馀五十四,无小馀;

  商横淹茂初元元年。

  正东十二

  大馀五十九,小馀二百三十五;大馀五十九,小馀八;

  昭阳大渊献二年。

  十二

  大馀五十三,小馀五百八十三;大馀四,小馀十六;

  横艾困敦三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七,小馀九百三十一;大馀九,小馀二十四;

  尚章赤奋若四年。

  十二

  大馀十一,小馀八百三十八;大馀十五,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五年。

  十二

  大馀六,小馀二百四十六;大馀二十,小馀八;

  端蒙单阏永光元年。

  闰十三

  无大馀,小馀五百九十四;大馀二十五,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四,小馀五百一;大馀三十,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馀十八,小馀八百四十九;大馀三十六,无小馀;

  徒维敦牂四年。

  闰十三

  大馀十三,小馀二百五十七;大馀四十一,小馀八;

  祝犁协洽五年。

  十二

  大馀三十七,小馀一百六十四;大馀四十六,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建昭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三十一,小馀五百一十二;大馀五十一,小馀二十四;

  昭阳作噩二年。

  十二

  大馀五十五,小馀四百一十九;大馀五十七,无小馀;

  横艾阉茂三年。

  十二

  大馀四十九,小馀七百六十七;大馀二,小馀八;

  尚章大渊献四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四,小馀一百七十五;大馀七,小馀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馀八,小馀八十二;大馀十二,小馀二十四;

  端蒙赤奋若竟宁元年。

  十二

  大馀二,小馀四百三十;大馀十八,无小馀;

  游兆摄提格建始元年。

  闰十三

  大馀五十六,小馀七百七十八;大馀二十三,小馀八;

  彊梧单阏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小馀六百八十五;大馀二十八,小馀十六;

  徒维执徐三年。

  闰十三

  大馀十五,小馀九十三;大馀三十三,小馀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历书:大馀者,日也。小馀者,月也。端蒙者,年名也。支:丑名赤奋若,寅名摄提格。干:丙名游兆。正北,冬至加子时;正西,加酉时;正南,加午时;正东,加卯时。

  历数之兴,其来尚矣。重黎是司,容成斯纪。推步天象,消息母子。五胜轮环,三正互起。孟陬贞岁,畴人顺轨。敬授之方,履端为美。

曆書譯文

  上古時候,曆法以孟春月作為正月。這時候冰雪開始消溶,蟄蟲甦醒過來,百草萌生新芽,杜鵑鳥在原野中啼鳴。萬物都長了一歲:它們從東春時降生,順次經歷夏秋四季,最後到了冬盡春分的時候。雄雞三唱,天色黎明。以往經過了十二個月的節氣,直到丑月即臘月結束,日月執行都已成周。日、月組成一個“明”字,所以才有了正月的這第一個黎明。明就是孟的意思,幽就是幼,幽明就是指雌雄。雌雄交替出現,而又與以孟春為正月的歷法相符合。太陽從西邊落下,自東方升起;而新月先在西方露明,從東方隱於地下。真正是既不由天,也不由人,世間事也大都是這樣,所以凡事都易於破壞,難以促成了。

  帝王受天命而改朝換代,對於開始必十分慎重,所以要更改曆法,改變服裝崇尚的顏色,推本天體執行的起始時刻,以順承天的意旨。

  太史公說:神農以前年代太遠,就不必論了。黃帝時考察星度,制定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確立起陰陽死生消長的規律,糾正了閏月餘分數值的大小,於是有了分管天地神祗和其他物類的官員,稱為五官。各自掌管自己的一套,不相雜亂。所以百姓能夠有所信賴,神能有靈明。民神各有所職,互相敬重,不相冒犯,所以神給百姓降下好年景,百姓以豐潔的禮品饗祭神,以致災禍不生,養生所需,永不匱乏。

  少暤氏衰落以後,諸侯九黎作亂,民神不分,群類混淆,災禍接連發生,沴氣猶不能盡。顓頊即位後,就任命南正重負責天事,所有的神祗都屬他管理;任命火正黎負責地事,管理民事,使恢復以前的樣子,不得相互侵擾瀆亂。

  後來諸侯三苗隨九黎一起作亂,所以重、黎二官都不修所職,潤餘的排列失了次序,正月的設定也與正歲不合,攝提所指失了規律,曆法與天運的次第不符。堯時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後人,不忘舊功,使他們恢復了原來的職務,還設立了羲和的官職。時刻明,度數正,就陰陽調和,風雨有節,有了興旺景象,百姓沒有夭殤疾疫。堯年老以後禪位給舜,在文祖廟中告誠舜說“為天造歷的重任在爾一身”。舜也用同樣的話告誡禹。由此看來,造曆法是帝王很為重視的事。

  夏朝以正月為歷正,殷朝以十二月為歷正,周朝以十一月為歷正。大凡三王的歷正如同迴圈,週而復始。天下治理得好,就不會亂了次第;治理不好,連諸侯也不會執行王者的歷法。

  幽王、厲王以後,周朝衰微,列國大夫執國政,史官不記時日,為君者不行告朔禮,所以歷算世家的子弟紛紛出走。有的分散在中原諸國,有的流入夷狄,所以祝禱祭祀的制度荒廢而不能統一。周襄王二十六年有閏三月,《春秋》書中非難它置閏月不當。先王制定曆法的規則是,先定曆元和年、月、日等開始的時刻,再由中氣糾正十二月的位置,有日月餘分則歸於年末。開始的時刻既定,接續下來的四時等也無錯誤;以中氣糾正月位,百姓才不致迷惑;餘分歸入年末,諸事才不悖亂。

  此後是戰國紛爭的時期,各國的目的都只在於強國勝敵,挽救危機,解決糾紛而已,那有機會顧及編制曆法的事!那時候只有鄒衍懂得五德終始相傳,而且散佈陰陽消長的分限等理論,因此而顯名於諸侯。同時也由於秦滅六國,戰爭頻繁,後來雖然做了皇帝,時日太短,也顧不上曆法的事。但是秦時頗為注重推求五行勝克,自以為是得了五行中水德的祥瑞,把河改名為“德水”,歲正取為十月,五色中崇尚黑色。然而曆法星度閏月餘分等,未能做到更為準確一些。

  漢朝興起後,高祖說“北畤祀黑帝的事待我開始辦起”,也是自認為得了水德的祥瑞。縱然是一些明習曆法的人以及丞相張蒼等,也都以為如此。當時天下剛剛平定,正著力在大的方面建綱設紀,此後高後以女子主政,都顧不及此,所以沿襲了秦朝的歷法和服色。

  到孝文帝時,魯人公孫臣以五德終始的理論上書,說“漢朝所得是土德,應該改變曆元,更改曆法,變易衣服崇尚的顏色。這樣天就會降下祥瑞,有黃龍出現”。文帝將此事交給張蒼處理,張蒼也是習學律歷的人,認為他說得不對,把事情擱了起來。此後果然有黃龍出現於成紀地區,張蒼引咎降職,他打算做的制定漢歷的有關論述也就不了了之。又有新垣平以善於望雲氣的伎藝得見天子,也對天子說了些改正曆法和服色的事,很得天子信任,後來竟然作亂,所以漢文帝再也不談改歷的事。

  直到今皇帝即位,招致方士唐都,測量周天各部的星宿度數;而由巴郡的落下閎運算制歷,然後日辰星度得與夏曆相同。於是改定年號,更改官名,封祭泰山。因而下詔書對御史說道:“過去,主管官員說星度沒有測定,於是朕廣泛徵求、詢問臣下意見,該怎樣測定星度,未能得到滿意的答覆。聽說古時黃帝聖德與神靈相合,固得不死,乘龍仙去。他曾經察星名,驗度數,判定五音清濁高低,確立起四時與五行的關係,建立了節氣的日分餘數。然而年代太遠了。如今典籍缺少,禮樂廢弛,朕深覺遺憾。只是朕又無力把它們補修完備。今造歷者運算日分,全都與能剋制水德的土德相合,如今已臨近夏至,以黃鐘為宮聲,林鐘為徵聲,太蔟為商聲,南呂為羽聲,姑洗為角聲。從此之後,節氣重新得正,羽聲重新成為最清音,律名等復又得到糾正,以子日作為冬至日,此後的陰陽離自合可循道而行了。已經算得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時為月朔冬至,更定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年名是‘焉逢攝提格’,月名是‘畢聚’,日名已算得為甲子,又算得月朔夜半時為冬至。”

  歷術甲子篇
  
  太初元年,歲名是“焉逢攝提格”,月名是“畢聚”,十一月朔旦日名得甲子,夜半時為冬至節。
  冬至在子時,方位為正北。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無大餘,無小余;
  冬至無大餘,無小余;
  焉逢攝提格,即太初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為五十四日,小余為三百四十八分;
  冬至大餘為五日,小余為八分;
  端蒙單閼,即太初二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八日,小余六百九十六分;
  冬至大餘十日,小余十六分;
  遊兆執徐,即太初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二日,小余六百零三分;
  冬至大餘十五日,小余二十四分;
  強梧大荒落,即太初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七日,小余十一分;
  冬至大餘二十一日,無小余;
  徒維敦牂,即天漢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一日,小余三百五十九分;
  冬至大餘二十六日,小余八分;
  祝犁協洽,即天漢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五日,小余二百六十六分;
  冬至大餘三十一日,小余十六分;
  商橫涒灘,即天漢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九日,小余六百一十四分;
  冬至大餘三十六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陽作鄂,即天漢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四日,小余二十二分;
  冬至大餘四十二日,無小余;
  橫艾淹茂,即太始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七日,小余八百六十九分;
  冬至大餘四十七日,小余八分;
  尚章大淵獻,即太始二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二日,小余二百七十七分;
  冬至大餘五十二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困敦,即太始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六日,小余一百八十四分;
  冬至大餘五十七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赤奮若,即太始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日,小余五百三十二分;
  冬至大餘三日,無小余;
  遊兆攝提格,即徵和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四日,小余八百八十分;
  冬至大餘八日,小余八分;
  強梧單閼,即徵和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八日,小余七百八十七分;
  冬至大餘十三日,小余十六分;
  徒維執徐,即徵和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日,小余一百九十五分;
  冬至大餘十八,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大芒落,即徵和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七日,小余五百四十三分;
  冬至大餘二十四日,無小余;
  商橫敦牂,即後元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一日,小余四百五十分;
  冬至大餘二十九日,小余八分;
  昭陽汁洽,即後元二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五日,小余七百九十八分;
  冬至大餘三十四日,小余十六分;
  橫艾涒灘,即始元元年。
  冬至在酉時,方位正西;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九日,小余七百零五分;
  冬至大餘三十九日,小余二十四分;
  尚章作噩,即始元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四日,小余一百一十三分;
  冬至大餘四十五日,無小余;
  焉逢淹茂,即始元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八日,小余四百六十一分;
  冬至大餘五十日,小余八分;
  端蒙大淵獻,即始元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二日,小余三百六十八分;
  冬至大餘五十五日,小余十六分;
  遊兆困敦,即始元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六日,小余七百一十六分;
  冬至無大餘,小余二十四分;
  強梧赤奮若,即始元六年。
  有閏年,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一日,小余一百二十四分;
  冬至大餘六日,無小余;
  徒維攝提格,即元鳳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日,小余三十一分;
  冬至大餘十一日,小余八分;
  祝犁單閼,即元鳳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九日,小余三百七十九分;
  冬至大餘十六日,小余十六分;
  商橫執徐,即元鳳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三日,小余七百二十七分;
  冬至大餘二十一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陽大荒落,即元鳳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七日,小余六百三十四分;
  冬至大餘二十七日,無小余;
  橫艾敦牂,即元鳳五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二日,小余四十二分;
  冬至大餘三十二日,小余八分;
  尚章汁洽,即元鳳六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五日,小余八百八十九分;
  冬至大餘三十七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涒灘,即元平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日,小余二百九十七分;
  冬至大餘四十二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作噩,即本始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四日,小余六百四十五分;
  冬至大餘四十八日,無小余;
  遊兆閹茂,即本始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八日,小余五百五十二分;
  冬至大餘五十三日,小余八分;
  強梧大淵獻,即本始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二日,小余九百分;
  冬至大餘五十八日,小余十六分;
  徒維困敦,即本始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七日,小余三百零八分;
  冬至大餘三日,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赤奮若,即地節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一日,小余二百一十五分;
  冬至大餘九日,無小余;
  商橫攝提格,即地節二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五日,小余五百六十三分;
  冬至大餘十四日,小余八分;
  昭陽單閼,即地節三年。
  冬至在午時,方位為正南;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九日,小余四百七十分;
  冬至大餘十九日,小余十六分;
  橫艾執徐,即地節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三日,小余八百一十八分;
  冬至大餘二十四日,小余二十四分;
  尚章大荒落,即元康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八日,小余二百二十六分;
  冬至大餘三十日,無小余;
  焉逢敦牂,即元康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二日,小余一百三十三分;
  冬至大餘三十五日,小余八分;
  端蒙協洽,即元康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六日,小余四百八十一分;
  冬至大餘四十日,小余十六分;
  遊兆涒灘,即元康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日,小余八百二十九分;
  冬至大餘四十五日,小余二十四分;
  強梧作噩,即神雀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四日,小余七百三十六分;
  冬至大餘五十一日,無小余;
  徒維淹茂,即神雀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九日,小余一百四十四分;
  冬至大餘五十六日,小余八分;
  祝犁大淵獻,即神雀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三日,小余四百九十二分;
  冬至大餘一日,小余十六分;
  商橫困敦,即神雀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七日,小余三百九十九分;
  冬至大餘六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陽赤奮若,即五鳳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一日,小余七百四十七分;
  冬至大餘十二日,無小余;
  橫艾攝提格,即五鳳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五日,小余六百五十四分;
  冬至大餘十七日,小余八分;
  尚章單閼,即五鳳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日,小余六十二分;
  冬至大餘二十二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執徐,即五鳳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日,小余四百一十分;
  冬至大餘二十七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大荒落,即甘露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八日,小余三百一十七分;
  冬至大餘三十三日,無小余;
  遊兆敦牂,即甘露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二日,小余六百六十五分;
  冬至大餘三十八日,小余八分;
  強梧協洽,即甘露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七日,小余七十三分;
  冬至大餘四十三日,小余十六分;
  徒維涒灘,即甘露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日,小余九百二十分;
  冬至大餘四十八日,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作噩,即黃龍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五日,小余三百二十八分;
  冬至大餘五十四日,無小余;
  商橫淹茂,即初元元年。
  冬至在卯時,方位正東;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九日,小余二百三十五分;
  冬至大餘五十九日,小余八分;
  昭陽大淵獻,即初元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三日,小余五百八十三分;
  冬至大餘四日,小余十六分;
  橫艾困敦,即初元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七日,小余九百三十一分;
  冬至大餘九日,小余二十四分;
  尚章赤奮若,即初元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一日,小余八百三十六分;
  冬至大餘十五日,無小余;
  焉逢攝提格,即初元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六日,小余二百四十六分;
  冬至大餘二十日,小余八分;
  端蒙單閼,即永光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無大餘,小余五百九十四分;
  冬至大餘二十五日,小余十六分;
  遊兆執徐,即永光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四日,小余五百零一分;
  冬至大餘三十日,小余二十四分;
  強梧大荒落,即永光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八日,小余八百四十九分;
  冬至大餘三十六日,無小余;
  徒維敦牂,即永光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三日,小余二百五十七分;
  冬至大餘四十一日,小余八分;
  祝犁協洽,即永光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七日,小余一百六十四分;
  冬至大餘四十六日,小余十六分;
  商橫涒灘,即建昭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一日,小余五百一十二分;
  冬至大餘五十一日,小余二十四分;
  昭陽作噩,即建昭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五日,小余四百一十九分;
  冬至大餘五十七日,無小余;
  橫艾閹茂,即建昭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九日,小余七百六十七分;
  冬至大餘二日,小余八分;
  尚章大淵獻,即建昭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四日,小余一百七十五分;
  冬至大餘七日,小余十六分;
  焉逢困敦,即建昭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八日,小余八十二分;
  冬至大餘十二日,小余二十四分;
  端蒙赤奮若,即竟寧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日,小余四百三十分;
  冬至大餘十八日,無小余;
  遊兆攝提格,即建始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六日,小余七百七十八分;
  冬至大餘二十三日,小余八分;
  強梧單閼,即建始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日,小余六百八十五分;
  冬至大餘二十八日,小余十六分;
  徒維執徐,即建始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五日,小余九十三分;
  冬至大餘三十三日,小余二十四分;
  祝犁大荒落,即建始四年。

  右邊《曆書》中:大餘,是指的餘日。小余,是指餘分。端蒙等,是年名。包括干支兩部分,支:如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等。幹,如丙名遊兆等。正北,是指冬至在子時;正西,冬至在酉時;正南,冬至在午時;正東,冬至在卯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