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鴨跖草

yā zhí cǎo

鴨跖草
鴨跖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鴨跖草
藥材拼音 yā zhí cǎo
藥材別名 竹雞草、地地藕、鴨食草、竹葉菜、鴨腳草、鵝兒菜
英文名稱 dayflower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莖圓柱形,肉質,長30~60厘米,下部莖匍匐狀,節常生根,節間較長,表面呈綠色或暗紫色,具縱皺紋。葉互生,帶肉質,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全緣,基部狹圓成膜質鞘。總狀花序,花深藍色,著生於二叉狀花序柄上的苞片內,苞片心狀卵形,端漸尖,全緣,基部渾圓,綠色,花被6,2列,綠白色,小形,萼片狀,內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狀披針形,基部有爪,後2片深藍色,成花瓣狀,卵圓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後3枚退化,雌蕊1。蒴果橢圓形。
產地分佈 生於田野間。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收,曬乾,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
藥材性狀 長可達60厘米,黃綠色或黃白色,較光滑,莖有縱稜,直徑約0.2厘米,多有分枝或鬚根,節稍膨大,節間長3~9厘米,質柔軟,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葉鞘,抱莖,葉脈平行。花多脫落,總苞佛焰苞狀,心形,兩邊不相連,花瓣皺縮,藍色;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淡。歸肺經、胃經、膀胱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15~30克,鮮品60~90克,內服煎湯,或搗汁,治療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外用:搗敷或搗汁點喉。 治療麥粒腫:取洗淨的鮮鴨跖草莖1枝,用手挾持呈45°角置於酒精燈上燃燒上段,即可見下段有水珠泡沫液體沸出,隨即將沸出的液體滴於瞼及瞼緣(麥粒腫之區域性腫脹處及周圍),瞼皮表面也可趁熱塗之。滴藥前選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塗藥後患者有舒適感,無需沖洗或作任何其他處理。
藥理研究 有抗菌、抗內毒素及鎮痛作用。同屬植物Commelina pallida莖葉的水浸劑或煎劑能興奮子宮、收縮血管,並能縮短凝血時間。
化學成分 花瓣含鴨跖草黃酮苷,是一種黃色的色素。另含左旋-黑麥草內酯、無羈萜、β-谷固醇、鴨蹠蘭素、鴨蹠黃酮苷、哈爾滿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流行性感冒:鴨跖草30克,紫蘇、馬蘭根、竹葉、麥冬各9克,豆豉15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②治外感發熱,咽喉腫痛:鴨跖草30克,柴胡、黃芩各12克,銀花藤、千里光各25克,甘草6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③治高熱驚厥:鴨跖草15克,鉤藤6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喉痺腫痛:鴨跖草60克。洗淨搗汁,頻瀕含服。(《江西草藥》) ⑤治赤白痢疾:鴨跖草15克,竹葉9克。水煎服。(《吉林中草藥》) ⑥治小便不通:鴨跖草30克,車前草30克。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瀕湖集簡方》) ⑦治高血壓:鴨跖草30克,蠶豆花9克。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甜地丁
下一味中藥材: 魚腥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