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魚腥草

yú xīng cǎo

魚腥草
魚腥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魚腥草
藥材拼音 yú xīng cǎo
藥材別名 臭蕎麥、蕺兒根、狗耳菜、菹菜、臭腥草、折耳根
英文名稱 fish mint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全草或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腥臭味,莖下部伏地。節上生根,上部直立,莖葉常帶紫紅色。單生互生,托葉膜質,葉片心形或寬卵形,全緣,下面常為紫紅色,有多腺點,葉脈5~7條,脈上稍被柔毛,下部葉常與葉柄合生成鞘,具緣毛,基部擴大而抱莖。穗狀花序生於莖梢,與葉對生,總苞4,長圓狀或倒卵形,花瓣狀;花小而密,無花被,僅有極小的1小苞片;雄蕊3枚,長於子房;雌蕊由3個下部合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l室,側膜胎座,胚珠多數,花柱3,柱頭側生。蒴果卵形,頂端開裂。種子多數,卵形,具條紋。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產地分佈 常生於溪溝邊、田邊和林下陰溼處。分佈於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各地;東起臺灣,西南至雲南、西藏,北達陝西、甘肅。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拔取全株,除去泥土,曬乾。
藥材性狀 莖扁圓柱形,扭曲;表面棕黃色,具縱稜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後呈心形;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麵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味,味微澀。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辛。歸肺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15~25克,煎服,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患處。用治肺膿瘍、痰熱咳嗽、肺炎、水腫、腳氣、尿路感染、白帶過多、癰腫瘡毒、熱痢、熱淋。
藥理研究 有抗菌、抗病毒、免疫增強及利尿作用。鮮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甩水煎劑在體外可明顯促進人體周血蛋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此外,尚具有抗腫瘤及利尿作用。
化學成分 主含揮發油、黃酮類、有機酸、脂肪酸、生物鹼、木脂素等。另含金絲桃苷、阿福豆苷、異斛皮苷、芸香苷、乙酸龍腦酯、α-蒎烯、β-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虛寒症及陰性外瘍忌服。
配伍藥方 ①治痢疾:魚腥草18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蜜糖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肺癰吐膿、吐血:魚腥草、天花粉、側柏葉等分。煎湯服之。(《滇南本草》) ③治病毒性肺炎,支氣管炎,感冒:魚腥草、厚朴、連翹各9克,研末。桑枝30克,水煎,沖服藥末。(《江西草藥》) ④治疥癬:鮮魚腥草搗爛外敷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扁桃體炎:鮮魚腥草、鮮筋骨草各15克,柚子(種子)適量。共搗爛絞汁,調蜜服。(《福津藥物志》) ⑥治食積腹脹:鮮魚腥草30克。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⑦治蕁麻疹:鮮魚腥草搗爛,揉擦患處。南藥(《中草藥學》)
上一味中藥材: 鴨跖草
下一味中藥材: 委陵菜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