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ěi líng cài
藥材名稱 | 委陵菜 |
藥材拼音 | wěi líng cài |
藥材別名 | 白頭翁、翻白草、雞爪草、天青地白 |
英文名稱 | potentilla chinensis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薔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帶根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密生長柔毛。主根發達,圓錐形或圓柱形。莖直立或略斜生。羽狀複葉,頂端小葉最大,兩側小葉漸次變小,有托葉;基生葉通常有小葉15片以上,少數可達31片;莖生葉有小葉3~13片;小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邊緣缺刻狀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常反捲,上面綠色,具疏短柔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白色綿毛。聚傘花序聚集;花萼5,闊卵圓形,與副萼互生,副萼線狀披針形;花瓣5片,深黃色;雄蕊多數,子房近卵形,花柱側生,短。瘦果有毛,多數,聚生於被有綿毛的花托上,花萼宿存。花期5~8月,果期6~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向陽山坡或荒地。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
採收加工 | 4~8月採收,將帶根全草除去花枝及果枝,曬乾;或將地上部分莖、葉全部除去,僅用根;也有的地區將根、葉分別人藥。 |
藥材性狀 | 主根圓錐形或圓柱形,偶有彎曲,長短不一,時有分枝,直徑0.5~1厘米;表面暗棕色或紅棕色,有不規則縱裂紋及橫裂紋,栓皮粗糙,多呈片狀剝落,露出淺棕色內皮;質堅實.斷面皮部及射線淺棕紅色,不平坦。葉基生,單數羽狀複葉,有柄;小葉狹長橢圓形,多向內對摺,邊緣羽狀深裂,向外反捲,下表面及葉柄均密被灰白色茸毛。氣微,味苦。以乾燥、無花莖、色灰白、無雜質者為佳。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歸大腸經、肺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於痢疾、痔瘡出血、吐血、咯血、癰瘡腫毒、咽喉炎、百日咳。煎湯內服,用量9~15克,外用鮮品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臨床用委陵菜30~60克治療菌痢;委陵菜煎汁沖洗陰道,治陰道滴蟲病;其複方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
藥理研究 | 抗病原體,對離體蛙、兔心臟呈抑制作用,對兔離體及在體腸管亦有抑制作用;還可擴張豚鼠離體支氣管,興奮豚鼠離體子宮。煎劑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阿米巴原蟲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的劑量下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可引起子宮痙攣性收縮。 |
化學成分 | 含黃酮類,如山柰素、槲皮素、α-茶酚;三萜類,如熊果酸、絲石竹皂苷元;有機酸,如沒食子酸、壬酸、3,4,3’-三甲氧基-鞣化酸。還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 |
使用禁忌 | 孕婦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赤白痢疾:委陵菜15克,馬齒莧15克,茶葉6克。水煎服,每日2次。(《甘肅中草藥手冊》) ②治阿米巴痢疾:委陵菜30克,炒槐花12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休息痢:委陵菜根15克,十大功勞15克,車前草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久痢不止:委陵菜、白木槿花各15克。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瘡癤癰腫:委陵菜15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⑥治便血:委陵菜根15克,小薊炭12克,側柏炭9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⑦治消化道潰瘍:委陵菜乾根60克,雞1只(約500克)。水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⑧治百日咳:委陵菜全草15克,海金沙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