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ǎ sōng
藥材名稱 | 瓦松 |
藥材拼音 | wǎ sōng |
藥材別名 | 向天草、瓦花、瓦塔、天蓬草、石蓬花、狗指甲 |
英文名稱 | herba orostachyos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a(Turcz.)Berg.的乾燥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 | 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葉蓮座狀排列,短。先端為白色附屬物,半圓形,邊緣有流蘇狀,中央有1針狀尖頭。莖生葉線形至倒卵形,長1.9~3厘米,寬0.2~0.5厘米,先端長尖。花莖高10~20(~40)厘米。總狀花序或圓錐狀花序。苞片線形,花梗長達1厘米。萼片長圓形,長1~3厘米,花瓣紅色或白色,長卵狀披針形或針形,雄蕊短於或幾與花瓣等長,花葯紫色。蓇葖果長圓形,種子多數,卵形。花期8~9月,果期9~2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1600米(青海及甘肅可達3500)以下的屋頂瓦縫、牆頭、山坡石縫及長苔蘚的樹幹上。分佈於全國各省區。 |
採收加工 | 夏、秋二季花開時採收,除去根及雜質,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呈細長圓柱形,長5~27厘米,直徑2~6厘米。表面灰棕色,具多數突起的殘留葉基,有明顯的縱稜線。葉多脫落.破碎或捲曲,灰綠色。圓錐花序穗狀,小花白色或粉紅色,花梗長約5毫米。體輕,質脆,易碎。氣微,味酸。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酸、苦。歸肝經、肺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屬清熱藥分類下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5~15克;搗汁;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或研末調敷。用治血痢,便血,痔血,瘡口久不癒合。 |
藥理研究 | 具有強心作用。毒性測試:小鼠腹腔注射流浸膏50~100克生藥1千克可以致死,豚鼠腹腔注射50克生藥1千克亦引起死亡。 |
化學成分 | 瓦松全草含槲皮素,槲皮素-3-葡萄糖甙,山奈酚,山奈酚-7-鼠李糖甙,山奈酚-3-葡萄糖甙-7-鼠李糖甙及草酸,晚紅瓦松含草酸。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肺熱喘咳:鮮瓦松60~90克。煎水加少許白糖,連渣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②治乳糜尿:瓦松6克。煎水適量,白糖沖服。[《山東中醫雜誌》1988,7(4):51] ③治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瓦松60克,麥芽30克,垂柳嫩枝9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痔瘡:a.鮮瓦松,煎水燻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b.治痔瘡腫痛出血:瓦松18克,二花、連翹各6克,薏苡仁24克。水煎服。(《中藥臨床手冊》) ⑤治燙傷火泡:瓦松、生柏葉。同搗敷,幹者為末。(《醫方摘要》) ⑥治牙齦腫痛:瓦松、白礬等分。水煎漱之。(《摘玄方》) ⑦治溼疹:瓦松(曬乾)、燒灰研末,合茶油調抹,止痛止癢。(《泉州本草》)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