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hú suī
藥材名稱 | 天胡荽 |
藥材拼音 | tiān hú suī |
藥材別名 | 滿天星、破銅錢、盤上芫茜、雞腸菜、破錢草、鼠跡草 |
英文名稱 | Lawn Pennywort Herb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傘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莖纖弱細長,匍匐,平鋪地上成片,莖節上生根。單葉互生;葉片圓形或近腎形,基部心形,5~7淺裂,裂片短,有2~3個鈍齒。傘形花序與葉對生,單生於節上,每傘形花序具花10~15朵,萼齒缺乏;花瓣卵形,鑷合狀排列,綠白色。雙懸果略呈心臟形,分果側面扁平,光滑或有斑點,背稜略銳。花、果期4~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50~3000米的溼潤草地、溝邊或林下草叢中。分佈於江蘇、浙江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花葉茂盛時採收全草,洗淨,陰乾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根細圓柱形,外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莖黃綠色,細長,彎曲,節結處殘留絲狀細根。葉淡綠色多呈碎片或皺縮,異型後,完整葉片為圓形或腎圓形,基部心形,兩耳有時相接,邊緣5~7淺裂或全緣,通常連有纖細的葉柄。有氣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辛。歸脾經、膽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外用適量。用治溼熱鬱結之黃疸、大腸溼熱之赤白痢疾、咽喉腫痛、癰疽疔瘡、跌打損傷之區域性瘀腫等。 |
藥理研究 | 抗病原微生物;對正常和糖尿病大鼠有顯著降血糖作用。具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較強抑制作用,對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槲皮素、異鼠李素、槲皮素-3-半乳糖苷、左旋芝麻素、豆固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脾胃虛寒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肝炎、膽囊炎:鮮天胡荽60克。水煎,調冰糖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石淋:鮮天胡荽60克,海金沙莖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湖北中草藥志》) ③治百日咳:鮮天胡荽15~30克。搗爛絞汁,調蜂蜜或冰糖燉,溫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蕁麻疹:天胡荽30~60克。搗汁,以開水沖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毒蛇咬傷:天胡荽、連錢草(均用鮮品)各60克。搗爛絞汁內服,並用藥渣敷傷處。(《湖北中草藥志》) ⑥治蛇頭疔:鮮天胡荽加冷飯、紅糖或雄黃少許。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