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ān lǐ guāng
藥材名稱 | 千里光 |
藥材拼音 | qiān lǐ guāng |
藥材別名 | 九里明、千里急、眼明草、九龍光、百花草 |
英文名稱 | groundsel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攀援狀亞灌木。莖木質,枝具線紋,稍呈“之”字形,被脫落性微毛。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不分裂或基部有2~4對裂片,邊緣具不規則齒或微波狀至全緣,兩面被細微毛。頭狀花序排成疏鬆、開展的傘房花序式,總苞片10~12枚,狹長圓形,基部有極小的苞片數枚,小花異型,緣花為舌狀花,雌性,黃色,頂端3齒裂,盤花兩性,管狀,頂端5裂。瘦果圓柱形,冠毛白色,細軟。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5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路旁、林邊、山腳疏林下、溝邊草叢中。分佈於廣東、廣西、浙江等地。 |
採收加工 | 9~10月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洗淨,鮮用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圓柱形,表面棕黃色;質堅硬,斷面髓部發達,白色。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呈橢圓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戟形或截形,邊緣有不規則缺刻,暗綠色或灰棕色,質脆,偶見枝梢帶黃色頭狀花序。瘦果成熟時則露出白色冠毛。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歸肝經、肺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肝明目、殺蟲止痛。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鮮品50克,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熬膏塗。用治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肺炎、大葉性肺炎等。 |
藥理研究 | 千里光煎劑具有抗菌、抑制鉤端螺旋體生長、抗滴蟲等作用,毒性小,煎劑灌服不能測出小鼠的半數致死量,對人陰道滴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乙型副傷寒桿菌、志賀痢疾桿菌、鮑氏痢疾桿菌、宋內痢疾桿菌抗菌作用相當強。其所含酚酸對流感桿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千里光寧鹼、千里光菲林鹼、羽扇烯酮、齊墩果烷、β-谷固醇、胡蘿蔔苷、生物鹼、對羥基苯乙酸、金絲桃苷、蒙花苷、齊墩果醇、槲皮素、消旋丁香脂素、大黃素、綠原酸、咖啡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中寒洩瀉者勿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熱感冒:鮮千里光全草30克,六角仙(爵床)、野菊鮮全草各30。水燉。分三次服,每日1劑。(《常用青草藥選編》) ②治咽喉腫痛:千里光幹全草15克,元參9克,蚤休9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服。(《福州中草藥臨床手冊》) ③治瘡癰潰爛:千里光、半邊蓮、犁頭草各適量。共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梅毒:千里光30克,土茯苓60克。水煎濃縮成膏,外搽。(《恩施中草藥手冊》) ⑤治急性泌尿系感染:千里光、穿心蓮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⑥治燙火傷:千里光8份,白及2份。水煎濃汁,外搽。(《江西中草藥》) ⑦治痔瘡:千里光、青魚膽草各250克。加水煎成濃汁,搽患處。(《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慢性溼疹:千里光、杉樹葉、黃菊花、金銀花各適量。煎水內服並外洗。(江西《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