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ú huā guǒ
藥材名稱 | 無花果 |
藥材拼音 | wú huā guǒ |
藥材別名 | 天生子、文仙果、奶漿果 |
英文名稱 | fig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桑科植物無花果Ficus caricaL.的成熟花托與果實。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壯,表面褐色,被稀短毛。葉互生,倒卵形或近圓形,寬與長几相等,3~5裂,少不分裂,基部心形,裂片倒卵形,頂端鈍,有不規則細齒;掌狀脈明顯;上表面粗糙,下表面有毛;厚革質。隱頭花序單生於葉腋,梨形,成熟時帶綠色或青褐色。花單性同株,小花白色,極多數; 雄花生於花托近口處苞片間,花被2~6片,線形,雄蕊1枚,絲狀;雌花花被4片,廣卵形。瘦果三稜狀卵形。花期夏季,隱頭果成熟期秋季。 |
產地分佈 | 常栽培在溫暖向陽的邊角隙地,分佈於全國各地。 |
採收加工 | 7~10月果實呈綠色時,分批採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實,鮮果用開水燙後,曬乾或烘乾。 |
藥材性狀 | 倒圓錐形或類球形,長約2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淡黃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狀彎曲的縱稜線,頂端稍平截,中央有圓形突起,基部較狹,帶果柄及殘存苞片。質堅硬,橫切面黃白色,內壁著生眾多細小瘦果,有時上部可見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稜狀卵形,淡黃色,外有宿萼包被。氣微,味甜。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肺經、胃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健胃清腸、消腫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0~100克,煎湯內服,用治腸炎、痢疾、便秘、痔瘡、咽喉刺痛、癰瘡疥癬。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或研末吹喉。 |
藥理研究 | 石油醚、乙醚提物對兔、貓、狗均有降壓作用,乳汁中含有抗腫瘤成分,能增強免疫功能。 |
化學成分 | 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和少量延胡索酸、枸櫞酸、莽草酸、琥珀酸等多種有機酸,另含葉黃素、無花果朊酶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咽痛:無花果7個,金銀花15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肺熱音嘶:無花果乾果15克。水煎,調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乾咳,久咳:無花果9克,葡萄乾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④治大便秘結:鮮無花果適量,嚼食或乾果搗碎煎湯。加生蜂蜜適量,空腹時溫服。(《安徽中草藥》) ⑤治久瀉不止:無花果5~7枚。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