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拳參

quán cān

拳參
拳參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拳參
藥材拼音 quán cān
藥材別名 紫參、山蝦子、疙瘩參、牡蒙、眾戎、童腸
英文名稱 adder-wort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蓼科植物拳參Polygonum bistortaL.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5~85厘米。根莖肥厚,常彎曲,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並帶暗紫色。莖單一,不分枝,無毛,具縱溝紋。基生葉具長柄,長15~35厘米,葉片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圓鈍或截形,沿葉柄長延成窄翅,邊緣外卷,兩面稍被毛,老時漸脫落;莖生葉互生,向上柄漸短至抱莖;托葉鞘筒狀,膜質。總狀花序穗狀,頂生,圓柱形,直立或稍彎,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質,淡棕色,中脈色深而明顯,花梗纖細,花被淡紅色或白色,5片,橢圓形;雄蕊8,較花被稍長;花柱3。瘦果橢圓形,有3稜,棕褐色,稍有光澤,包於宿存萼內。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產地分佈 生於較高的山坡、草叢或林間陰溼草甸中。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等地。
採收加工 秋、冬季採挖根莖,除去殘莖葉及鬚根,曬乾。
藥材性狀 扁圓柱形,常彎曲成蝦狀,兩端圓鈍或稍細。表面呈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較密環節及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較平坦或略具凹槽。質硬,斷面近腎形,淺棕紅色,有數十個黃白色細點排成斷續環狀。氣微、味苦澀。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苦、澀。歸肺經、肝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鮮用加倍,內服煎湯,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用治溼熱洩瀉、痢疾、肝炎、血熱、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痔血等。外傷出血、無名腫毒、癰癤疔瘡可取鮮品搗敷患處。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可單味煎湯漱口或含咽。此外,本品內服尚可治溫病高熱驚癇抽搐,多加入止痙藥中同用。
藥理研究 拳參提取物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拳參滲濾液與明膠製成的製劑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現發現還對腫瘤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膽鹼酯酶活性,並能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臟中的膽固醇,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有預防作用。
化學成分 含並沒食子酸、沒食子酸以及水解鞣質和縮合鞣質。又含羥基甲基蒽醌、維生素C、β-谷甾醇的異構體等。還含右旋兒茶酚,左旋表兒茶酚,6-沒食子醯葡萄糖,3,6-二沒食子酸葡萄糖和葡萄糖等成分。
使用禁忌 拳參毒性很小,無實火實熱者慎服,陰疽患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痢疾:鮮拳參、鮮蒲公英各12克,鮮黃芩9克。水煎服。小兒酌減。(《全國中草藥彙編》) ②治慢性氣管炎:拳參9克,陳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西寧中草藥》) ③治急性扁桃體炎:拳參9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西寧中草藥》) ④治燒燙傷:拳參研末,調麻油勻塗患處,每日1~2次。(《貴州省中草藥資料》) ⑤治吐血不止:拳參、人參、阿膠(炒)等分。為末。烏梅湯服3克;另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糯米湯服。(《聖惠方》) ⑥治咯血,鼻出血,胃潰瘍:拳參45克,研細末。每服4.5克,每日2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⑦治痔瘡出血:用拳參15克水煎,燻洗患處。(南藥《中草藥》) ⑧治無名腫毒:拳參根6~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黃芩
下一味中藥材: 射干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