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黃芩

huáng qín

黃芩
黃芩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黃芩
藥材拼音 huáng qín
藥材別名 山茶根、黃芩茶、小黃芩
英文名稱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燥溼藥
藥用部分 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稍有毛。根莖橫生或斜生;根圓錐形,粗壯,斷面鮮黃色。莖四稜形,自基部分枝多而細,基部稍木化。葉互動對生,近無柄,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邊緣有不明顯的圓齒或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被下陷的腺點。圓錐花序頂生,具葉狀苞片;花萼二唇形,紫綠色,上唇背部有盾狀附屬物,果時增大,膜質;花冠二唇形,藍紫色或紫紅色,上唇盔狀,下唇寬,中央常有淺紫色斑,花冠管細,基部驟曲,直立;雄蕊4枚,稍露出,藥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4深裂,生於環狀花盤上;花柱基生,先端2淺裂。小堅果4,球形,黑褐色;有瘤,包圍於增大的宿萼中。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野向陽的乾燥山坡,常見於路邊及山坡草地。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後撞去粗皮,曬乾。
藥材性狀 圓錐形或不規則條形,常有分枝,扭曲,長5~20厘米,直徑1~1.6厘米。表面黃褐色或棕黃色,常有粗糙的栓皮,下部有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鮮黃色或微帶綠色。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肺經、膽經、脾經、大腸經、小腸經。
功效作用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煎服。用治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藥理研究 黃芩具有較廣的抗菌譜,體外試驗,對桿菌、球菌有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面板真菌亦有作用,臨床用於治療病毒性眼病及上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療效。動物試驗表明,水煎劑具有抗炎、免疫促進和鎮靜解熱作用;提取物有抑制HIV-1生長的作用。具有抗微生物、抗變態反應、降血壓、利尿、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保肝、保護腎損傷的作用;低劑量促進免疫細胞增殖,高劑量則抑制;延緩白內障發生。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化合物,是黃芩的有效成分,還含少量甾醇和氨基酸。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黃芩苷、黃芩素、漢黃芩苷、漢黃芩素、黃芩素粗毛豚草素等,另黏毛黃芩素、二氫木蝴蝶素A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少食便溏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痰火咳嗽,氣盛喘急:黃芩9克,黑山梔、蘇子各4.5克,茯苓、杏仁各3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肺癆潮熱,咳嗽:黃芩、丹參各9~12克,百部12~18克。水煎服。若作片劑、丸劑長服,尤為方便。(上海中醫學院《方劑學》芩部丹) ③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3克,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④治胃經有熱,牙齦作腫,出血不上:黃芩、黃連、生地黃、牡丹皮、升麻、石膏各3克。水煎,食後服。(《外科正宗》清胃散) ⑤治胎熱不安:用黃芩、白朮各等分。俱微炒,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9克,白湯下。(《丹溪纂要》)
上一味中藥材: 黃藥子
下一味中藥材: 拳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