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黃藥子

huáng yào zǐ

黃藥子
黃藥子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黃藥子
藥材拼音 huáng yào zǐ
藥材別名 黃獨、黃金山藥、黃藥根
英文名稱 Airpotato Yam Rhizome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薯蕷科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纏繞藤本。塊莖卵圓形至近圓形,表面密生多數細長的根。莖圓柱形,無毛。葉片闊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紫褐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表面有斑點。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於葉腋,有時基部延長排成圓錐狀;雄花早生,密集;苞片2,卵形;花被片6,披針形,紫色;雄蕊6枚,生於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葯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個至數個叢生於葉腋,花被片6,退化雄蕊6枚,子房3室,柱頭3裂,各再2裂。蒴果三稜狀長圓形,反折下垂,兩端圓,淡黃色。種子扁卵形,深褐色,通常兩兩生於中軸的頂端,種翅向種子上方延長呈長圓形,慄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1月。
產地分佈 生於河谷旁、山谷陰溼地、雜木林邊緣或村邊林蔭下。分佈於河南、陝西及我國華東、中南、華南和西南地區。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塊莖,除去莖葉,洗淨,橫切成厚1~1.5厘米的片,曬乾。
藥材性狀 圓形或類圓形切片,橫徑2.5~6厘米,長徑4~7厘米,厚1~1.5厘米。表面棕黑色.有皺紋,密佈短小支根及黃白色圓形微突起支根痕。有的栓皮脫落而露出淡黃色。切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平滑或顯顆粒狀凹凸不平。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或呈顆粒狀。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性平,味苦。歸肝經、心經。
功效作用 清熱、涼血、解毒、消癭。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3~6克,水煎服。用治咽喉腫痛、癰腫瘡毒、蛇蟲咬傷、甲狀腺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患處。
藥理研究 具有抗菌、抗甲狀腺腫、抑制心臟、抑制腸平滑肌、興奮子宮平滑肌、降血糖等作用。臨床上用黃藥子酊、複方黃藥子浸膏片、黃藥子素片治療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瘤,有一定的療效,其中以複方黃藥子浸膏片(含碘化鉀)療效較好。對甲狀腺、食道、胃及直腸、乳房惡性腫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對常見面板真菌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 含少量薯蕷皂苷、薯蕷毒皂苷以及黃藥子萜A、黃藥子萜B、黃藥子萜C等呋喃去甲基二萜類化合物。
使用禁忌 內服劑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弱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扭傷:黃藥子根、七葉一枝花(均鮮用)各等量。搗烤外敷。(《江西草藥》) ②治咯血:黃藥子、漢防己各30克。為末,每服3克,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前溫服。(《經驗方》) ③治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6克,煎阿膠湯下。良久以新水調面一匙頭服之。(《簡要濟眾方》) ④治腹瀉:黃藥子研末,每次3克,開水吞服。(《貴州草藥》) ⑤治咳嗽氣喘:黃藥子塊莖、胡頹子葉各9克,甘蔗節2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漏蘆
下一味中藥材: 黃芩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