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 guā pí
藥材名稱 | 西瓜皮 |
藥材拼音 | xī guā pí |
藥材別名 | 西瓜青、西瓜翠衣、西瓜翠 |
英文名稱 | watermelon rind |
功效分類 | 清熱瀉火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西瓜Citrulluslanatus (Thunb.) Matsum.et Nakai的外層乾燥果皮。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生蔓性草本。莖細弱,匍匐,有明顯的稜溝。卷鬚2歧,被毛。葉互生,葉柄長3~12厘米,葉片三角狀卵形、廣卵形,長8~20厘米,寬5~18厘米,3深裂或近3全裂,中間裂片較長,兩側裂片較短,裂片再作不規則羽狀深裂或二回羽狀分裂,兩面均為淡綠色,邊緣波狀或具疏齒。雌雄同株,雄花、雌花均單生於葉腋,雄花直徑2~2.5厘米,花梗細,被長柔毛,花萼合生成廣鐘形,被長毛,先端5裂,裂片窄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合生成漏斗狀,外面綠色,被長柔毛,上部5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或廣橢圓形,先端鈍。雌花較雄花大,花萼和雄花相似。瓠果近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約30厘米,表面綠色、淺綠色,多具深淺相問的條紋。種子多數,扁形,略呈卵形,黑色、紅色、白色或黃色,或有斑紋,兩面平滑,基部鈍圓,經常邊緣稍拱起。花、果期夏季。 |
產地分佈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採收加工 | 夏季收集西瓜皮,削去內層柔軟部分,洗淨,曬乾。也有將外面青皮削去,僅取其中間部分者。 |
藥材性狀 | 外層果皮常捲成管狀、紡錘狀或不規則形的片塊,大小不一,厚0.5~1厘米。外表面深綠色、黃綠色或淡黃白色,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皺紋,內表面色稍淡,黃白色至黃棕色,有網狀筋脈(維管束),常帶有果柄。質脆,易碎,無臭,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甘。歸心經、胃經、膀胱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渴,利尿。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9~30克,或焙乾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主治暑熱煩渴,小便短少,水腫,口舌生瘡。 |
藥理研究 | 利尿作用:西瓜皮被認為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廢物。研究表明,西瓜皮中的活性成分如柚皮苷和皂苷類物質對利尿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降血壓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西瓜皮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例如,西瓜皮中的某些氨基酸和肽類物質可能透過調節血管張力和血管舒張等機制來降低血壓。 抗氧化作用:西瓜皮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類胡蘿蔔素等。這些抗氧化物質可以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於預防氧化損傷和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西瓜皮具有一些藥理活性,但目前對其藥理研究相對較少,尚缺乏大規模、嚴格的臨床研究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在使用西瓜皮作為藥物時,建議遵循中醫醫師的指導,並在醫生的監督下進行使用,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同時,應注意避免過量使用和個體過敏反應的風險。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天冬氨酸、蘇氨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番茄紅素、維生素C等。 |
使用禁忌 | 中寒溼盛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脫肛:西瓜皮50克,冰糖適量。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小兒夏季熱:西瓜皮、金銀花各15克,太子參9克,扁豆花、薄荷(後下)各6克,鮮荷葉半張。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高血壓:西瓜皮10~12克,草決明子10克。煎湯代茶。(《食物中藥與便方》) ④治糖尿病,口渴,尿渾濁: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