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mǔ
藥材名稱 | 知母 |
藥材拼音 | zhī mǔ |
藥材別名 | 羊鬍子根、蒜辮子草、昌支、地參、淮知母 |
英文名稱 | rhizoma anemarrhenae |
功效分類 | 清熱瀉火藥 |
藥用部分 | 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肥厚,橫走,殘留許多黃褐色纖維狀的舊葉殘基,下部生有多數肉質鬚根。葉基生,線形,長20~70厘米,寬3~7毫米,基部常擴大成鞘狀,上面淡綠色,下面深綠色,質稍硬。花葶直立,不分枝,高50~100厘米或更長,其上疏生鱗片狀小苞片;花2~6朵成一簇,散生在花序軸上,排列成長穗狀;花黃白色或淡紫色,具短梗,多夜間開放,有香氣;花被片6,2輪,長圓形,長6~8毫米,寬1~1.5毫米,外輪具紫色脈紋,內輪淡黃色;雄蕊3枚,著生於內輪花被片中央,花葯黃色;子房長卵形,3室。蒴果長圓形,具6條縱稜,3室,每室含種子1~2。種子黑色,長三稜形,兩側有翼。花期5~8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向陽山坡、乾燥丘陵或草原地帶。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習慣稱“毛知母”;鮮時剝去或颳去外皮曬乾者習稱“知母肉”(光知母)。 |
藥材性狀 | 毛知母: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15厘米,直徑0.8~1.5厘米,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並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粘性。知母肉: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黃白色;有的殘留少數毛須狀葉基及凹點狀根痕。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甘。歸肺經、胃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
藥理研究 | 藥理研究認為,有解熱、鎮痛、消炎和利尿作用;抑制Na+-K+-ATP酶的活性;調節腎上腺素能和膽鹼能神經系統;能延緩肝細胞對皮質醇的分解代謝;降低血糖;可抗血小板聚集;抗病原微生物;能延長環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具有利膽、免疫抑制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芒果苷、知母皂苷A-Ⅰ、知母皂苷A-Ⅱ、知母皂苷A-Ⅲ、知母皂苷A-Ⅳ、知母皂苷B-Ⅰ、知母皂苷B-Ⅱ,知母多糖A、知母多糖B、知母多糖C、知母多糖D、扁柏樹脂酚、β-谷固醇、知母雙糖等。尚含膽鹼、煙酸、泛酸以及芒果苷。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傷寒胃中有熱,心覺懊惱,六脈洪數,或大便下血:知母6克,黃芩6克,甘草3克。水煎熱服。(《扁鵲心書》知母黃芩湯) ②治肺癆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知母(炒)、貝母(炒)等分。為末服。(《醫方集解》二母散) ③治妊娠月未足,似欲產,腹中痛:知母60克,研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不計時候,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知母丸) ④治夢洩遺精:知母30克,黃柏(去皮)30克,滑石90克。上為末,白水和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普濟方》斬夢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